相关文章  
  • 蚂蝗的消化系和营养
  • 吸血的蚂蝗
  • 蚂蝗的感官
  • 蚂蝗的生殖器官
  • 蚂蝗的繁殖
  • 蚂蝗的系统发育
  • 蚂蝗的生态分布
  • 昆虫怎样婚配?
  • 蚂蝗的外形(图)
  • 蚂蝗的体壁、肌肉和运动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动物百态

    猛禽的活动规律

    有少数种类在白昼活动,如雪鴞等;有些种类如雕鴞、纵纹腹小鴞等虽大部夜出活动,但在白天也可见到;还有些种类如斑头鸺鹠等经常在白天出没于村镇附近和菜圃、果园间。夜行性种类如在白天偶然飞出,常上下左右地飞行,颠簸不定,犹如迷失方向。一些猛禽,如雀鹰、苍鹰等,有饮水和洗澡的习惯。但多数猛禽从不饮水,只是从猎物体内获取鲜血来代替水分。猛禽洗澡并不在乎季节,即使天气比较寒冷似乎也不在意。它们一般选择向阳背风的溪流间,不住地将头伸进水中,然后抬起头来,剧烈地甩动全身,水花四溅,同时展开翅膀晒太阳。

      猛禽还要用一些时间来“做游戏”,这样可以提高肌肉的弹性,增强内脏的机能以及协调生理功能,还能起到训练捕食本领的作用。例如红隼时常会像猫耍老鼠一样,折磨捕获的花鼠,时而抓住,时而放掉,一直到将花鼠弄死为止;雀鹰、大鵟等有时会凶猛地飞向比它大几倍的雉鸡群中,以追逐和吓唬对方而取乐;红脚隼的幼鸟,常在其巢的附近兴奋地飞到空中追逐飞行的昆虫,并向这些飞行物发动模拟进攻,为今后的捕食生涯作准备。体形硕大而笨重的猛禽,如金雕等,有时会在天空中翱翔、翻飞、俯冲动作平飞如箭,表演出令人惊叹的各种飞行技巧。当大型有蹄类动物或食肉动物陷入雪地或泥沼之中时,也常会有猛禽表现出进攻的姿态,其实这也是一种近于游戏的举动。

      猛禽有时还会摆出某种可怕的姿态,以恫吓敌人或同类,来保卫自己的利益,称为恐吓炫耀。一般是竖起羽毛,特别是其头和颈部的羽毛,头部猛向前伸,部分或全部地张开双翼。渔雕的恐吓炫耀更加特别,它向前低着头,微微张开双翼,不断发出刺耳的猜猜叫声,给人以更雄壮、凶猛、更有威胁力的印象。同时,它的脚爪向前,似乎随时要扑向对手。恐吓炫耀不仅在地面上进行,也出现于飞行中,大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域。例如蛇雕面对着同类的入侵时,便进行一种恐吓性的飞行,将头、颈完全伸出,两翅保持向上向前的特殊姿态,发出大声的叫喊,直到入侵者飞离自己的领空为止。有些猛禽的反击飞行是朝入侵者直线飞去,头昂起,两翼有节奏地拍打,有的还发出鸣叫声,直到将入侵者赶走为止。短尾雕的恐吓飞行也有些类似,只是它两翼鼓动时,可发出很大的声响,要是这还不能使入侵者退出,就停落下来高声吼叫,继续摆出挑衅的姿势。

      猛禽每天觅食时间的长短,随着食物的丰富程度、天气的变化、本身攫食技巧等因素会有所变动。猛禽的食量,除了基本最低的每日需求量外,与气温冷热变化和每日运动量多寡有关。如果天气寒冷,热量消耗大,一般食物需要量就大,否则相反。捕食时间依种类不同也有差异,以小型动物和昆虫为食的较小的隼类,一天之内反复捕捉才能满足食量需求。因为体形较小的猛禽,其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就比较多,新陈代谢也比较强,因而必须吃掉更多的食物,才能满足生存的需要,反之亦然。因此,体形较大的猛禽,如金雕等,只要捕捉到一只大型的兽类,就能够吃上好几天,于是只要歇息在食物跟前或不远的附近,不时前往撕吃几口,就不用为食物而消耗更多的时间了。

      当夜幕降临,昼行性的猛禽便结束了它们一天繁忙的活动,回归自己的夜宿地休息,歇息的样式大多采取“金鸡独立”的姿势,把头弯曲到肩上,用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缩回自身的羽毛中。夜宿地随着种类的不同,有树林、灌丛、悬崖、农田、岛屿等。一个夜宿地常可连续使用很长时间。夜间休息时间长短,也依照各自的生活习性不同而有差异。大多数的鹰类、隼类等中小型猛禽,在晨昏前的几小时中十分活跃,因为此时的小鸟和昆虫最易捕捉。那些习惯于翱翔的大型猛禽,如金雕等,只有在日出后几小时,利用自然界中强大的上升暖气流的逐渐形成,才能起飞;而到黄昏,空气逐渐冷却,它们也被迫栖息下来。因此,在冬季缺乏这种上升暖气流的时候,不能作长时间的翱翔去获取食物,只得迁往他乡。遇到潮湿或多雾的天气,猛禽早晨活动的时间一般都要比平常晚一些,因为雾雨会沾湿它们的羽毛,使之不能更好地飞翔。

      与此同时,沉默了一整天的鴞形目猛禽却变得精神起来,一双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在夜幕中发出凶光,并且用威严的叫声,宣告了它们在黑夜中的统治地位。隼形目鸟类一般不善鸣叫,但鴞形目鸟类喜欢鸣叫的种类却很多,它们的叫声不一,包括近似萧、笛的声音、嘶嘶的嘘声、尖锐刺耳的惊叫声,以及喊声和吠叫等,有的音调悦耳,有的却令人生畏,认为是“鬼叫”。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