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于是两双脚抓在一一起,翻着筋斗象两片落叶似的一起跌落下去,有时一直跌到临近地面或水面的千钧一发之际,才突然分开,腾空飞起。隼形目猛禽的交配主要在树上或地面上进行,一般每天交配多次,但一到产卵期即停止。
相形之下,鴞形目猛禽的炫耀方法就简单多了。绝大部分种类只能作些近距离的表演,譬如鞠躬,拍打翅膀,或彼此蹭嘴,整理羽毛,有时还鼓动翅膀,嘴里发出奇异的噼啪声,轮番倒换双脚,作出一些显得威猛的样子等。只有在白天活动的雪鴞等,才能进行特技飞行表演。不过,鴞类对爱情的表达,主要还是借助于声音。它们的歌声虽不动听,但粗犷中也有其特色。尤其是渔鴞等,一到繁殖季节,沿河两岸一片暄闹,组成了一支奇特的爱情交响乐。
猛禽一般每年产一次卵。筑巢则因地制宜,岩石、树木、地面建筑物等均可利用。隼形目鸟类营巢地点有的在悬崖绝壁,有的在树冠顶部,有的在岩洞和树洞中,或在地面上,如鹞类,也有的占据其他鸟的巢, 如隼类,还有少数种类集群筑巢。红脚隼最喜欢侵占喜鹊等其他鸟类的巢,它耐心地等待喜鹊将巢筑好,然后住进巢中。失去巢的喜鹊则不停地在巢的周围鸣叫,甚至向红脚隼发动攻击,但红脚隼依仗其尖利的喙和爪,可以轻易地将喜鹊击败。这样红脚隼往往要与喜鹊争噪数日,才能把巢占住。我国古代《诗经》中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诗句,这种“鹊巢鸠占”现象中所指的“鸠”就是红脚隼。鴞形目鸟类大多营巢于树洞、岩隙或其他空洞中,也有时占据乌鸦、喜鹊的巢。如若没有适宜地方,它们甚至躲藏在住宅墙壁的窟窿中,或芦苇茂密处的草堆上繁殖。巢材主要由树枝组成,在树木缺少地区,也使用海藻、骨、草和纸屑等,巢的大小常与巢材当时供应状况有关,也受着巢位和气候因素的影响。猛禽通常由雌鸟筑巢,雄鸟运输巢材。一般每年筑一个新巢,有些种则使用旧巢,尤其是体形较大的种类。有些体形较大的种类,如雕、鵟等,常有几个巢在同一个巢域内。窝卵数不尽相同,隼形目中大型的种类1~2枚,小型种类多达6枚;鴞形目鸟类的窝卵数少的仅1枚,多的达14枚,一般为4—7枚。同一种猛禽,生活在北方的亚种要比生活在南方的亚种多。这种多少的变化,反映出生物学的一个普遍规律,就是越是自卫能力差的、生活条件恶劣的种类,就越是要提高自己的繁殖能力,以抵销环境给它们带来的压力,维持其物种的繁衍。至于每年的产卵数,还要随当年食物条件的变化而波动。在特别不顺利的年分甚至停止产卵。卵的形状也不一样,有卵形、梨形、椭圆形等,大多一头大,一头小。这种形状的好处是不易滚动,或者只能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原地滚动,这就减少了从巢中跌落的危险。鴞形目鸟类卵多纯白色无斑,呈椭圆或圆形。孵卵一般均仅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一般需1个月左右,大型猛禽需要45—50天,小型猛禽,如红腿小隼,仅为22—23天。鴞形目鸟类雌性或两性孵化,孵化期约1个月。产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化,这样雏鸟孵出的时间就不一致,最先出壳的个体和最后出壳的个体,有的相差10多天,故而雏鸟的大小差别很显著。在食物欠缺时,较大的雏鸟偶见有残吃刚孵出的雏鸟的现象,这在鸟类中确是很离奇的习性,不过只是个别鴞类如雪鴞等在食物不足的年头,才偶然遇见。雏鸟为晚成性, 需要亲鸟的长期照顾。雏鸟留巢时间一般为1个月左右,小型种类为21—25天,大型种类则长达5个月之久。雏鸟刚出壳时显得很软弱,无力的颈部似乎举不起它沉重的头,半睁眼睛或闭合,24—48小时内尚不能单独取食。雏鸟最初全身被绒羽,这种绒羽薄而光滑,颜色单调,一般为白色、灰色或浅-,只有极少数有斑纹。亲鸟开始喂食后,雏鸟生长很快。到7~21天之后,第二期绒羽长出来了,这是一层较为厚实、暖和、颜色更浅一些的羽毛。此时的雏鸟,比以前活跃,它们虽然还立不起来,可也开始借助于跗跖在巢里移动。真正的羽毛,差不多要到5~6个星期之后才能长出。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