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人类为何与其他灵长类动物不同?
“人类动物园”
头足类动物的眼睛
“宝岛”台湾特有的灵长目动物─
体型最大的灵长类动物——大猩猩
最大的蜥蜴类动物——科摩多巨蜥
蛋白质可延长啮齿类动物记忆力
鲸类动物的“海洋文化”
鲸类动物的海洋文化
世界首只转基因灵长类动物在美诞
  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科普之友 >> 动物 >> 动物世界 >> 动物百态 >> 正文
  灵长类动物的通讯研究(图)  
数目是很小的。但利用这些信号,就发展和维持了一个十分高度发达的社会体系。

  许多争论都集中在叙述猿,特别是黑猩猩的通讯活动使用“语言”一词上。词的定义决定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被俘获后饲养着的黑猩猩和人类在一起,人们教它手势、语言,或者用塑料符号在一个磁盘上拨弄摆布等,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有关这类动物接受教授能力及智力的资料,但对于自然通讯的知识几乎没有增加什么。那些对人类通讯,特别是对运动及其他无动词通讯形式感兴趣的人会发现,有关黑猩猩的研究,在指示人类通讯方式起源方面是极有价值的。

  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使用它们所能采用的全部渠道来进行通讯。研究得十分仔细的是它们的声音及视觉信号。一般地说,大家都相信,栖于树上的灵长类动物更多地依赖于声音信号,因为声音可以更好地穿过林中多叶的天空。主要生活在地上的灵长类动物,则利用视觉和触觉信号。到目前为止,关于利用化学信号可能性的研究极少。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讯息素使雄性罗猴辨认正在动情期的雌猴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动情期雌猴阴道的分泌物中含有一系列的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等,这些都是引诱性物质。当这些相应的酸类混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时间:2009-4-20 23:01:3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陆 |

Copyriht 2006 - 2007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