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达4—13万粒。
达氏鲟是一种大型经济鱼类,但因为各地常大量捕捞幼鱼,使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故应加强保护。
白鲟又叫腊子、象鱼、象鼻、柱鲟鳇、鲟钻子等,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千克,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它是体形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所以在四川俗语中有“千斤腊子万斤象”之说。它与中华鲟和达氏鲟的主要区别是体上及头部均-,没有骨板被覆,上下颌上具有细牙齿。它的体形也很奇特,身体呈长梭形,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头部的长度超过体长的一半。吻部长而尖,像一把锋利的长剑,伸出于头的前端。吻的两侧有宽而柔软的皮膜,腹面有一对短而细的吻须。口大,位于头的腹面,呈马蹄形,能伸缩。鳃孔也较大,没有鳃盖骨,但眼睛却很小。眼睛后面有喷水孔。体表光滑无鳞,或仅有散布身体各处的退化鳞片痕迹。尾鳍为歪形,上叶比下叶长。头部,体背和尾鳍都为暗灰色,腹部白色。整个头部皮膜表面密布着许多梅花斑状的神经细胞组织。皮肤光滑柔软,身体两侧的侧线上有许多像小树杈一样的分枝。鳔大,具1室。
白鲟还是低等硬骨鱼类的代表,终生保留脊索,骨骼大多是软骨质,接近鲨鱼,在尾鳍上叶具8个较大的菱形骨板,所以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肠管构造很特殊,里面有七、八个漏斗状的螺旋瓣。它的骨骼主要是软骨,这些特征说明,白爵属于一种低等的软骨鱼类。
白鲟原来分布在海河到钱塘江之间的各大河流,现在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及黄海、渤海和东海等近海海域。
白鲟主要生活在河流的中下层,也进入沿江的大型湖泊中,善游泳,性凶猛,主要以鱼类、甲壳类等为食。它的肠道比较短,仅达体长的一半,但构造却很特殊,肠壁厚,其内壁有7—8个螺旋瓣,适于消化动物性食物。但它在不同的区域取食的鱼类种类也有所不同,在长江上游的重庆一带主要吃铜鱼,而在长江下游的江阴至崇明一带则主要吃鲚鱼,有时可以吞噬十千克重的大鱼。但是,它的眼睛很小,在浑浊的长江水里单靠视力是很难追捕到鱼类的。它究竟是凭着什么本领来捕食鱼类的?至今仍然是一个谜。还有待进一步揭开。
白鲟每年3—4月产卵,体重30—35千克的雌性,怀卵量达20万粒以上,产卵场所也在长江上游一带。幼体则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半成水的区域觅食。7—8年性成熟。寿命可达20—30年。
白鲟的祖先最早出现在上白垩纪,在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特别是第四纪冰期产生的剧烈环境变化,使原来较广泛分布的同类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因此,白鲟是一种劫后余生的孑遗动物,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急待加强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
达氏鲟和白鲟都是国家I级保护动物。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