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
克氏海马鱼在我国分布于东海和南海,生活在近海海藻丛或珊瑚礁丛非常繁茂的地带。游泳时,它的头部向上,垂直地立在水中,依靠背鳍和胸鳍的扇动,直升直降,缓缓而行。有时它还依靠尾部的屈伸呈弹跳状前进。栖止时,常以尾端缠附于海藻的茎枝上、珊瑚枝上或海中的飘浮物上歇息,使敌害误认为它是海藻等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免遭侵袭。克氏海马鱼以毛虾、康虾等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觅食的时候,眼睛紧紧盯住猎捕的对象,然后用吸管状的吻突然出击,很快将猎物连水一起吸进口中,吞到胃里。
大多数鱼类都是雄性和雌性异体,两性在形态上的差别一般不显著,只有个别鱼类的雄性和雌性有显著的差别,例如泥鳅雄性的胸鳍呈三角形,雌性的胸鳍则略呈圆形;鲤鱼、青鱼等鲤科鱼类的雄性在繁殖期会出现由表皮细胞角化而成的锥状突起;刺鱼、斗鱼等的雄性在繁殖期颜色变得异常鲜艳等。最为奇特的是生活于深海中的角 ,其雄性要比雌性小得多,体形大小相差十分悬殊,雄性仅有85—88毫米,雌性则为1030毫米。雄性以口吸附在雌性的身上,从雌性摄取营养液,营寄生的生活,这是适应深海中饵料和光线的不足所形成的。
鱼类发育和受精也有很多方式,其中有四个主要的类型。第一种是雄性和雌性分别将精子和卵子排到水中,在体外受精和发育,见于绝大多数鱼类。第二种是卵子在体外受精后再被雄性或雌性吞进口中或胃中等身体内部去发育,见于非洲鲫鱼等。第三种是卵未产出前就在雌性的生殖道内受精,然后再将受精的卵产出体外,完成发育过程,见于虎鲨、霍 等。第四种是卵子的受精和发育都在雌性的体内,有的受精卵在发育中所需的营养是依靠胎体自身的卵黄,属于卵胎生,见于柳条鱼、虹 等;有的受精卵在发育中所需的营养不仅依靠胎体自身的卵黄,还依靠母体来供给,属于胎生,见于星鲨、灰刺 等。
克氏海马鱼的繁殖方式也与其他鱼类不同,是由雄性代替雌性来进行养育后代的工作的,十分特殊而有趣。原来,在雄性的腹部下面、尾的前面,有一个由两层皮褶连接而形成的一个口袋,叫做育儿囊,受精卵即在育儿囊内发育,孵化出小海马鱼。育儿囊的前方有一个孔,是雌性放卵入囊和小海马出、进囊的通道。繁殖时,雌性将产出的数百枚成熟的卵统统送入到雄性的育儿囊内,雄性排出精液,使卵受精。育儿囊的内壁密布着微血管,并与胚胎的血管网相连,可以为胚胎的发育提供部分营养。刚出生的小海马鱼体长尚不足5毫米,出生后直到发育完全的很长一段时间,依然要靠父亲的保护,每当它遇到敌害时,就会惊慌失措地钻进育儿囊里躲藏。这种独一无二的生育方式,是所有鱼类中为照顾自己的后代而采取的最为安全的措施,既保证了后代的平安生长发育,又能加速雌性的再次产卵。此外,有人还认为雄性海马鱼的育儿囊内分泌有供给小海马鱼营养的“乳汁”,但迄今尚未得到有力的证据。
克氏海马鱼的药用价值和装饰价值使其成为人类的猎捕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的海马需求量每年以百分之十的速度增加。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海马鱼野生资源下降很快,克氏海马鱼也因此被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现在世界上大多采取在海马鱼的繁殖期禁止捕捞,其他季节仅允许捕捞成体的做法,以保证海马鱼的繁衍。我国自50年代起,就在广东、福建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人工饲养繁殖工作,既为国家提供了所需的药源,又有利于保护野生的克氏海马鱼资源,成为一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经济动物养殖业。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