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类和鸟类等。
繁殖为4一6月。营巢于树洞中,也常利用鸦类的旧巢或者在墙壁洞中、建筑物上营巢。每窝产卵4一6枚。雌鸟孵卵。
黄嘴角鴞体长19一21厘米。上体棕褐色,具有细的黑褐色虫蠹状斑。肩部有一系列白色的斑点。耳羽簇明显,呈棕褐色,具黑色横斑,看上去象角一样。面盘也是棕褐色而具黑色横斑,下缘缀有白色,但后颈部没有显著的翎领,是它的主要特征。初级飞羽上有3条白色横斑。尾羽棕栗色,上面有6道黑色的横斑。下体为灰棕褐色,有白色、黄白色的斑纹。虹膜-,嘴角-,跗跖灰黄褐色。
黄嘴角鴞在我国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台湾等地,分为2个亚种,台湾亚种仅分布于台湾,分布于其他地区的是华南亚种,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华南亚种的后颈没有灰白色的颈圈,下体为灰棕褐色,较为斑杂,而台湾亚种的后颈有灰白色的颈圈,下体为白色而有淡褐色的虫蠹状斑。
黄嘴角鴞是留鸟,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有时也到山脚林缘地带。主要在夜晚和黄昏活动,白天大多躲藏在阴暗的树叶丛间或洞穴中。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鸣声为连续上扬的双音节哨音,似“嘘、嘘—嘘、嘘一”的声音,每隔一段时间重复一次。主要以鼠类、蜥蜴、大的昆虫和昆虫幼虫等为食。
繁殖期为4一6月。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或啄木鸟等废弃的洞中,每窝产卵通常3一4枚。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