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渴望嘴下留情的益兽——穿山甲
  • 林中狩猎者(一)——褐林鴞和灰林鴞
  • 长耳鴞的近亲——短耳鴞和鬼鴞
  • 黑夜中的猎手——长耳鴞
  • 面盘奇特的猫头鹰——草鴞和栗鴞
  • 我国体形最大的鹦鹉——大紫胸鹦鹉
  • 头部艳丽的花头鹦鹉和灰头鹦鹉
  • 野生种群尚不明确的鹦鹉——长尾鹦鹉和短尾鹦鹉
  • 农林卫士——褐翅鸦鹃和小鸦鹃
  • 叫声恐怖的夜行性鸟类──仓鴞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动物知识

    苦于生存的经济动物——麝

    >

      麝有较固定的活动场所,纵使一时受到惊扰而逃逸,但最后总要返回原处栖息,人们称它是一种“舍命不舍山”的动物。在麝经常出没的路径上,往往散布着一堆堆粪便,还喜在路边树桩或石头上磨蹭身上的腺体,籍以留下气味,既可作为异性联络的化学通讯物质,又可作为领域的标记。偷掠者正好利用了麝的这些生活习性,凭其粪便的新旧成度、形状、气味、和标记痕迹等,可判断出它们的性别、行走路线以及是否还在那里栖居等。于是,不法分子便跟踪而至,并在四周密密麻麻地置放钢丝套子,这些经过伪装的活套尤如天罗地网,严重地威胁着麝的生存。

      近几年来,不论是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还是在西北的祁连山或是东南部的大别山,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的巡逻人员有时在一个山坡上,竟能搜索出几千个,甚至上万个活套。这些套子除了逮住公麝外,母麝、幼麝也照样难逃厄运,这几乎是一网打尽。如此滥捉滥捕,已使很多产区的麝时时刻刻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地方甚至再也看不到麝了。

      估计60年代前,全国的野麝有300万~400万头,如今却不足30万头了。虽然现存的数量仍然上万只,可其分布范围遍及全国14个省区,平均下来数量就很稀少了。为使这些珍贵的药用动物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并有利于今后持续利用,同时也为了更加有效地惩处不法分子的偷猎活动,因此建议把麝划作一级保护动物。(待续)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