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娴熟的“翎子功”,把两条翎子耍弄得令人拍案叫绝,以表现出角色的活泼洒脱和英姿焕发。
白冠长尾雉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分布于河北、江苏、安徽、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白冠长尾雉是在海拔1000—2000米左右的中、低山区生活的鸟类,多在地形复杂、起伏不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灌丛和箭竹混杂的林缘陡峭斜坡上,单独或集成小群活动。清晨和黄昏活动频繁,雨后的早晨或傍晚常出没在山间小路上觅食。性机警而胆怯,善于奔跑和短距离飞翔,夜间栖息于树上。白冠长尾雉的食物包括野草莓、紫云英、蕨类、紫菀等植物的幼根、竹笋和昆虫等,也常在农田中觅食,已经记录到的食物种类在20种以上。
白冠长尾雉还具有美妙的歌喉。鸟类的鸣叫是个体间相互信息的传递,以表示欢愉、惊恐、召唤、呼应、发情、求食等生理状态,是鸟类生活之中透过声音系统的重要联系信息,不同的鸣叫所代表的信息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不论对于个体或种群的生存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白冠长尾雉的雄鸟在发情时会低头发出“咕咕咕,咕咕咕,啧啧啧,咕咕咕”的叫声,引诱雌鸟前来交尾;失群时在林中发出单音节、低沉的“咕,咕,咕……”;发现入侵巢区者或被惊飞时,发出“归……”或连续的、音高而尖的“呼……夹……”;饱食以后发出愉快的“咕噜丝,咕噜丝”,有时它还发出带有音乐似的颤音,悦耳动听。如果光凭声音判断,会误认为是鸣禽类的小鸟,真可称之为鸡类中的歌唱家。
每年3—5月间繁殖,筑巢于地面上。每窝产卵6—10枚,最多12枚,卵的颜色为油灰色或橄榄褐色,无斑或微具稀疏灰褐色斑点。孵化期24—25天。有趣的是,白冠长尾雉在同窝卵中孵出的个体也有两种羽色,一种全身绒羽淡黄白色,羽端略具土红色,新月形眉纹灰黑色,眼后带纹黑色并延伸至枕部嘴先端深鹅-,基部淡紫红色,脚肉红色;另一种头部淡棕-,头顶具宽阔的黑褐色中央冠纹,眼后纹黑褐色,背至腰棕黑色,肩棕褐色,下体淡黄灰色,嘴和脚都是肉红色。
白冠长尾雉曾经在我国广泛分布,但现在的分布区已经大大缩小,并呈不连续的岛状,特别是河北、山西、江苏东海县等地的种群均已绝灭,贵州尚有500只,河南有3000只,总数已不足5000只。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