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也有一些更为狡猾的豺、狼等食肉动物能够识破穿山甲的伎俩,并不拼命用嘴去咬它,而是向它的鳞甲撒尿,如果穿山甲忍受不了身体又臊又湿,便会展开鳞甲,这时便会被食肉动物咬住柔软的腹部,美餐一顿。
穿山甲的头为圆锥状,上面长着一对小眼睛,一对瓣状而下垂的小耳朵和一个像笔管一样尖尖的、张不大的嘴巴。与个体大小差不多的其他哺乳动物相比,它的脑量要小得多,但舌头的长度可达30多厘米,超过身体长度的一半,能伸出来的部分也有10余厘米,前扁后圆,柔软而能灵活地伸缩,非常适合舔食蚂蚁。在它的舌头上还分泌pH值为9—10的碱性粘液,可以中和食物中的蚁酸和适应栖息地的酸性土壤。雄兽有一个明显的肛后洼陷。它的四肢比较粗壮,前、后肢上各有5趾,趾端上的爪子粗大而锐利,尤其是前肢的中趾和第二、四趾,非常适于挖洞,甚至连单层砖墙也能挖通。身后的尾巴呈扁平状,背部隆起,腹面平坦,可以用作支撑身体或者蜷曲起来保护身体的辅助器官。因此,它的整个身体呈优美的流线型结构,在挖掘前行时可以减少阻力。
穿山甲往往选择坡度为30—40度的山坡筑造洞穴,很少在较为陡峭的地方,也不在平地上。它的力气很大,如果在洞口抓住它的尾巴,三四个人也难把它从洞里拉出来。它更是挖洞的能手,挖洞的深度和速度都十分惊人,一天可以挖一条5米深,10余米长的隧道,真是名不虚传。穿山甲的洞穴一般为盲洞,只有一个洞口,挖洞时用粗大的尾巴钉住后方的地面,用前肢上的利爪挖土并推向后方,再由后肢把刨出的土向后推出。有时它先用前爪把土掘松,将身子钻进去,然后竖立起全身的鳞片,形成许多“小铲子”,身体一边向后倒退,一边把挖松的土铲下,拉出洞外。前进时,则将全身的鳞片闭合,又形成许多把瓦工的“抹子”,将洞顶刮抹得平滑而坚固。有人计算过,穿山甲每小时可以挖土64立方厘米,所挖出的泥土的重量相当于它的体重。为了适应洞穴里氧气不足的环境,穿山甲的耗氧量大大小于其他哺乳动物。
穿山甲的食量很大,一只成年穿山甲的胃,最多可以容纳500克白蚁。据科学家观察,在250亩林地中,只要有一只成年穿山甲,白蚁就不会对森林造成危害,可见穿山甲在保护森林、堤坝,维护生态平衡、人类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穿山甲平时独居于洞穴之中,只有繁殖期才成对生活。与洞穴生活相适应,穿山甲有爱清洁的习性,每次大便前,先在洞口的外边1—2米的地方用前爪挖一个5—10厘米深的坑,将粪便排入坑中以后,再用松土覆盖。洞穴的结构也很有讲究,常常随着季节和食物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夏天住的,叫做夏洞,建在通风凉爽,地势较高的山坡上,以免灌进雨水,洞内隧道较短,大约为30厘米左右,里面结构比较简单;另一种是冬天住的,叫做冬洞,筑于背风向阳,地势较低的地方,距地面垂直高度有4米多,洞内结构比较复杂,隧道弯弯曲曲,形似葫芦,每隔一段距离还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墙,长度可达10余米,还经过二、三个白蚁的巢,成为其冬季的“粮仓”,洞的尽头有一个较为宽敞的凹穴,里面铺垫着细软的杂草,用以保暖,是其越冬期的“卧室”,也用作“育婴室”。
穿山甲一般在4—9月间交配,冬末或春初产仔,每胎1—2仔。出生后的幼仔体重仅有100克左右,身体是白色的,没有鳞甲,眼睛也不能睁开。半个月后体重增至250克左右,眼睛可以睁开了。一个月后才慢慢长出淡色柔软的甲片,以后逐渐变硬,并变为暗褐色。两个月后,小穿山甲就常常爬伏在雌穿山甲的背上,跟随母亲四处活动觅食,直到半年以后,才开始独立生活。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