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臂猿还让刚出生不久的幼仔把手脚抱在自己的胸前,带着它一起在森林的上空飞速行进。它们的动作灵活、自然、轻松、优美,如同飞鸟一般,有时在半空中还能做出“鹞子翻身”、“苏秦背剑”、“蜻蜓点水”等高难动作,使人感到惊心动魄,称之为高空“杂技演员”。我国古代传说有一种叫做“通臂猿”的动物,神通广大,来去如飞,两臂相通,具有自由伸缩的能力,能够把一侧的臂缩短,而使另一侧的臂变长,武术家还以此为据,创造了一套“通臂拳”的拳法。这种传说的来历,可能就是由被神化了的长臂猿而想象出来的。不过,但当它们偶尔到地上行走时,身体呈半直立,两臂时而弯在身子两侧,双手同时触地,身体一蹿一蹿的像蛙跳,时而双手交错地前进,身体则东摇西晃像个醉鬼,时而双手举过头顶,像投降的姿势一样,头重脚轻,一摇一摆,蹒跚而行,就更显得非常笨拙、滑稽可笑了。夜里睡觉也很有意思,总是坐在一根又细又长的树枝的末端,差不多刚刚能够承受它的体重,给人一种随时都会跌下来的感觉。其实,这种奇特的睡觉方式对于它来说才是最安全的,因为如果有天敌入侵,只要树枝轻轻晃动,睡在上面的黑长臂猿马上就会发觉,立即就会轻舒猿臂,扬长而去。
黑长臂猿一般由5—8只组成一个家族,其中有一只成年雄猿和一只成年雌猿,其余都是半成年和幼小的长臂猿,由成年雄猿担任首领。不过我国学者最近发现,在生活于海南的黑长臂猿中,有的家族为一雄二雌。黑长臂猿成熟期比较长,家庭关系不仅稳定,而且和谐友善,家族中的成员之间一般都很和睦,互相爱护,共同防卫。每个家族大约占有20—30公顷的领地,当有外来者入侵时,它们就在树林间激烈地摆动,吊荡,并不断发出尖叫声威吓对方。雌兽对待非亲生的幼仔也一样爱护,遇到危险时会全力保护它们。如果家庭中有受伤的,其他成员都会不顾危险,上前来救,如果有的死去了,同伴们一定要把尸体抬走,运到密林深处。
黑长臂猿的喉部长有喉囊,又叫音囊,喊叫的时候,喉囊可以胀得很大,使喊声变得极其嘹亮。它是哺乳动物中的“歌唱家”,特别喜欢鸣叫,形式有雄兽的“独唱”、雄兽和雌兽的“二重唱”和雄兽及其家庭成员的“大合唱”等等。特别是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一般是成年雄兽首先发出引唱,然后成年雌兽伴以带有颤音的共鸣,以及群体中的亚成体单调的应和,“呜喂,呜喂,呜喂,哈哈哈”,音调由低到高,清晰而高亢,震动山谷,几公里之外都能听到。每天的至少鸣唱1—2次,有时多达3—4次,一般与天气变化有关,主要是在清晨和傍晚,每次鸣唱持续的时间短的只有2—3分钟,长则在20分钟左右。它们的这种习性,既是群体内互相联系,表达情感的信号,也是对外显示存在,防止入侵的手段。遗憾的是,它们高昂悦耳的歌声也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因为偷猎者正是根据歌声寻找到它们的。
黑长臂猿以树木的果实、树叶、嫩枝和花朵等为食,已经记录到的食物就有100多种植物。在海南它们春夏季爱吃榕树的果实,以及山乌密、万头果等,秋冬季则吃山荔枝、山龙眼、陆均松、竹叶松等,有时也吃昆虫、蜘蛛、小鸟和鸟卵。它们喝水的姿势也很有趣,经常是用一只手挂在树枝上,将另一只手伸进溪流中,然后从手指缝里吸水喝。或者用后肢钩住树枝,倒垂下来用前肢触地,伸着脖子喝水。
黑长臂猿对环境的温度特别敏感,当气温低于15摄氏度的时候,活动便明显减少;如果气温低于10度,就会全身发抖,缩成一团,或者互相拥抱在一起取暖。但对较高的气温却并不在意,即使是30度以上的高温,人类感到闷热难熬时,它却依旧十分活跃。此外,它对湿度、食物、隐蔽等环境条件也都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森林环境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离开了特定的热带原始森林就无法生存,即使是再长出成片的再生林,也不会有它的踪迹了。
黑长臂猿繁殖的速度很慢,每隔两年才生一胎,雄兽和雌兽主要在冬季和春季交配,首先互相接近,叫声变得更为响亮,声音较长而有曲调。经多次试情接触,达成配偶,进行交配。与绝大多数灵长目动物不同,黑长臂猿的交配姿式并非雄兽在雌兽后面的爬跨式,而是用单臂悬吊在树上,用另一只前臂相互搂抱,面对面腹部相贴来进行的,交配的时间很短,仅有几秒钟,但频数很高。雌兽怀孕期约为7个月,交配受孕后依然同群体一起活动,3一4个月后腹部微有隆起,随着胎儿增长,腹部逐渐增大,日常行动也变得更谨慎小心,但直至分娩依然随同群体在一起。分娩一般在秋季和初冬,每胎仅产一仔,刚出生时体重为300克左右,大多是灰-,4一5月龄后逐渐变成黑色或棕黑色,半年后全身变为黑色。幼仔2岁时就能自己生活了,但仍不离开群体,直到6岁左右,接近性成熟时才慢慢脱离群体,独立生活,寻觅配偶。黑长臂猿的寿命为25—30年。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