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臭氧气、水两用喷淋装置
  • 海底可燃冰中含多种微生物 有望揭形成之谜
  • 大西洋裂谷探秘
  • 广州海洋馆新来4只南宽吻海豚进行表演
  • 神秘的闪光雕像
  • 深海鲸勇闯泰晤士河 生物学家预言死亡之旅
  • *蟹
  • 海豚的超凡感应力
  • 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将受禁捕保护
  • 香港海洋专家研究发现海水缺氧雌鱼变雄鱼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海洋世界

    捕鲸——海角那边人的生存要求<%=id%>

    在美国西北部俄勒冈州海边的一个村落里,居住着印第安人的一支部落——玛卡哈人,整个部落不足2000人。在白人踏上美洲之前,他们主要以渔猎为生,日出而作,日人而患,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早期登上美洲大陆的殖民者将他们称为“海角那边的人”。但是今年年初,玛卡哈人却突然成为美国舆论关注的焦点,原因就在于他们向政府提出捕鲸的要求。

        捕鲸本是玛卡哈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传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部落中的许多传说和仪式都与捕鲸有关。1855年,玛卡人曾和当时的联邦政府签订协议,成为美国唯一一个被授予捕鲸权的土著部落。但是由于人类的滥捕乱杀,鲸鱼资源大为减少,他们于本世纪20年代主动停止了捕鲸。然而,时至今日,在保护动物日益成为人类共识的时代,他们公然提出恢复这项放弃长达8O年之久的特权,自然引起世人的关注和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抗议。

        玛卡哈人的理由是充分的,他们认为自己比鲸鱼更有理由成为受保护的“濒危物种”。村里的捕鲸委员会主席约翰逊说:观在灰鲸的数量已超过2300O头,而玛卡哈人的数量还不及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属于‘濒危物种’的是我们玛卡哈入,而不是鲸鱼,因此我们认为恢复玛卡哈人的传统比保护鲸鱼更重要。”

        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的原因是:和美国的许多土著居民一样,玛卡哈人现在也面临着贫困、失业、酗酒、吸毒等问题。捕鲸委员会希望借恢复这一传统来改变社会风气,提高族人的自草心。约翰逊先生说:“这样就可以使年轻一代在实践中学习继承先人勇气和精神,并且用这种精神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如失业、缀学和在体育中的失败等等。”

        捕鲸在玛卡哈人的传统中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捕鲸人在出海前必须举行特别的仪式,以净化自己的身心。但是时隔70多年,村里已没人记得那一套繁琐的程序,也没人知道如何去捕鲸。为此,村里不得不从阿拉斯加请来一位爱斯基摩人当教练。更有讽刺意义的是,玛卡哈人对自己的母语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连村中的长老对“灰鲸”一词在母语里怎么说都搞不清。

        动物保护组织对玛卡哈人“恢复传统”的借口不屑一顾,海洋保护学会的负责人罗伯特说:“他们装备精良,配有大口径步枪,与往日的鱼叉不可同日而语,一旦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海岸警卫队还可能随时出动帮助他们。”

        玛卡哈人发誓,他们每年捕鲸的数量将限制在5头,而且只供自己消费,不会拿到市场上卖。但是,现在美国市场上鲸鱼肉的市价已高达20美元一磅,在金钱的诱惑下,有谁能保证他们的活动不会商业化呢?

        海洋保护学会曾用巡逻艇撞击过日本和挪威的捕鲸船,但这次事关土著居民的传统,是个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引起种族冲突,因此他们表现得比较克制。今年1月初,他们将巡逻艇开到玛卡村附近的尼奥湾抗议示威;2月,他们又别出心裁,租用了挪威海军一艘退役的小型潜艇,将其乔装打扮成一头“食人鲸”,并且还模仿发出食人鲸的声音,想以此吓跑附近游弋的灰鲸,使其免遭毒手。但是,动物保护组织人士担心,为了遵守1855年捕鲸协定,美国政府可能会对玛卡哈族网开一面,从而开创一个恶劣的先例,给其他浦鲸者以口实并效仿。

        目前,最令人担心的是美国政府以“保护文化传统”为由,向国际捕鲸委员会施加压力,改变捕鲸条件。如果这种想法能够得逞的话,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因为日本、挪威和冰岛会以同样的借口全面恢复捕鲸活动,他们完全可以说自己民族的捕鲸传统比玛卡哈人还要古老,反正是无稽可查。精明的日本人在玛卡哈人提出捕鲸要求之初就表示愿意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援助,但是当即被玛卡哈人一口回绝,因为玛卡哈人不愿将自己与臭名昭著的日本人有所牵连。现在,玛卡哈人的捕鲸计划在美国已阔得沸沸扬扬,一时还难有定论。但每年四五月份正是大批鲸群洄游经过尼澳湾的时节,谁能保证玛卡哈人不会驾着他们 3米长的独木舟偷偷出海,侥幸捕猎一两头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