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北冰洋的海底地貌有什么特点?
  • 为什么说珊瑚海是最大的海?
  • 潜入海底大裂谷
  • 难忘的乌鲁克恰提
  • 海洋中间兽探秘
  • 海豚环游有奥秘
  • 太平洋海底火山
  • 科学家发现一种全身是眼的海生动物
  • 极地的磁效应
  • 北冰洋的海底地貌有什么特点?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海洋世界

    神出鬼没大旋涡<%=id%>

    在浩瀚的海洋里,旋转式的运动几乎无处不在,当巨大的海流流经海面时,它们的所到之处便留下了一些巨大的旋涡,这样的情形,在有岛屿和半岛的地方更是明显,这些大旋涡可以在海上保持很长时间。大旋涡有种种类型,有的温暖,有的寒冷;有的含盐量高,有的含盐量低;有的营养丰富,有的营养贫瘠。
        它们游动在浩瀚的大洋,将热量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将营养物质从海洋深处带到海洋表层。研究表明,这些行踪诡秘的海洋旋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洋气候和海洋生物的和行为,因此科学家们对它们充满了兴趣。

        冷核旋涡和热核旋涡
        在大洋中,微生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微生物死去后,它们便沉到海底,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有机碳、铁等也随着它们的消失而沉在了海洋的深处,这就导致了大洋表面的一些地方出现了营养的真空。
        在一些地区,尤其是靠近大陆的地方,强大的洋流会将一些富含营养的水送到海洋的表面,然而在远离大陆的开阔地带,这样的事情则多半要依赖那些神秘的大旋涡了。大旋涡喜欢将海洋深处相对较冷而充满营养的水送到大洋的上方,那些海水因此得到阳光的照射,浮游植物迅猛增长。浮游动物随之扩展,其他如鱼虾之类也繁衍起来,整个食物链因此被重新启动,由于这种旋涡携带着海底寒冷的水流,因此人们称它为冷核旋涡,与冷核旋涡相反,那些携带着表面相对温暖的水深入海底的旋涡自然要被称为热核旋涡了,按理说,热核旋涡将温暖的海水带入海底,它们中的营养物质应该是贫乏的,然而,由于流体在旋涡边缘的摩擦作用,这种旋涡竟能在它们的旁边制造出另外一些反旋转的冷核旋涡来,它们同样可以将海洋深处富含营养的冷水带到海面上来,另外,热核旋涡的运动还可以吸引和聚集它们周围的冷水,当然也包括活跃在那些冷水中的微生物,这样一来,热核旋涡里面的微生物运动也便相当活跃了。

        露脊鲸和它的丰盛大餐
        对于驾驶海洋拖捞船的船老大们来说,大旋涡并不陌生,为了捕到更多的海产品,这些渔轮经常追随海洋中的旋涡,他们知道,这样做可以把收获量扩展到最大,更为有趣的是,有些聪明的海洋掠食都知道这样做。上世纪90年代初,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海洋学家布鲁斯•美特和他的同事们来到加拿大新斯科舍附近的浅海上考察露脊鲸,在考察中,他们发现其中一头露脊鲸竟离开鲸群独自追随一个热核旋涡,它跟随那个旋涡游了6天,徘徊在距科德海角东南350千米的海面上,那热核旋涡的边缘有搅起了许多富含生物的冷水,里面活跃着大量的小型甲壳类动物,为这头露脊鲸提供了一顿丰盛的大餐。
        2002年6月,美特和其他一些科学家通过无线电跟踪装置开始跟踪18头抹香鲸,科学家会计,在墨西哥湾北部的海面上至少生活着1000头抹香鲸,它们经常追随大旋涡依赖这些旋涡为它们提供食物。因此,科学家期待通过这次考察了解大旋涡的行踪和活动规律,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相关的数据。

        海冰与叶绿素
       由于大旋涡的温度经常相异于它周围的水面,因此,一个巨大的海洋旋涡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它周围地区的气候。例如,一个停留在洛杉矶附近的大旋涡便足以使这个城市的气温下降,并给它带来丰沛的雨水。在北大西洋,墨西湾流带来的热核旋涡携带着大量的潮湿水气,如果这些水气漂到寒冷的水面上,它们便会凝结成浓密厚重的海洋大雾。
        在南极大陆,热核旋涡带来的热量使南极洲沿岸的气温上升了大约1摄氏度,而与此同时,冷核旋涡则提高了它周围水域的生物活性,2001年12月,澳大利亚海洋科学家斯蒂芬·林托在卫星照片中发现一些冰块漂进了一个直径约150千米的大旋涡中,过了不足一个月,这些冰便从卫星照片上消失了,然而在海洋考察船上工作的林托的同事们则测量到那一片海域上的叶绿素一下子猛增了15倍,在紧接着的调查中,人们发现那里的浮游植物此后一直增加着,直到2002年3月,那里的水面才开始恢复正常。
        今天,大旋涡对科学家来说仍然是神秘莫测的,人们甚至对它们产生和消失的原理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然而没有人怀疑它的力量,它的神秘莫测和行踪不定正是大海无穷魅力的体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