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手”——芋螺 一只小小的海螺,竟然“杀死”了一个青年人、乍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确是事实。 1997年10月2日黎明,广东省珠海市伶仃村青年叶永达等3人,驶船到庙湾海域放网捕鱼。约在上午7时,叶永达穿着拖鞋弯腰收网时,突然有一只海螺掉落在他的右脚上。右脚许海螺螫了一下,伤口并不明显,叶永达也不在意,继续工作。半小时后,叶永达感到脚部发麻、头发昏,随之浑身发冷。同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火速送他到医院抢救。10时正、叶永达已神志模糊,言语不清,全身紫绀,呼吸微弱。几近休克。虽经医生抢救,但无济于事,于10时50分死亡。从事发至死亡,仅3个多小时。 叶永达被螫的海螺是一种芋螺,名叫地纹芋螺。芋螺俗鸡心螺,它的贝壳前方尖瘦而后端粗大,形状颇象鸡的心脏或芋头,因而得名。芋螺生活在沿海珊瑚礁或沙滩,种类很多、许多芋螺如织锦芋螺、浅纹芋螺等,都是有毒的。在芋螺的口腔内有毒囊,毒囊中含有胺类和多肽的活性物质,能降低血压并减慢心率。芋螺通过口吻射出的箭头状的齿舌,损伤人们皮肤,将毒液输入人体。当人被螫后,轻者受伤部分溃烂,重者死亡。 芋螺有各种色彩和花纹,是一群惹人喜爱的贝类,由于它有毒,捕捉时要特别谨慎,勿让它的齿舌损伤皮肤。☆ 会跳高的凤螺 贝类如蜗牛的爬行,给人们的感觉是行动迟钝。但有些贝类擅于跳跃,如单壳类的凤螺和蛙螺,都能连续跳动,甚至能跃过10cm高的障碍物,可算是贝类中的跳高能手。 凤螺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在我国仅在南海沿岸有发现。常见的种类有水晶凤螺、水字螺和蜘蛛螺等。水晶凤螺的贝壳坚厚、陀螺形,壳口窄长,外唇扩张呈翼状,生活在浅海泥沙质海底,是广东沿海常见的种类。水字螺的外唇极度扩张,向前后左右伸展出6条长棘,使整个贝壳形成“水”字状,所以称水字螺。与水字螺很相近的还有一种蜘蛛螺,它的壳口有7条棘,这7条棘只伸向身体的前后和右侧。这些凤蝶极具观赏价值,是人们喜爱收藏的贝类。 凤螺类动物的头部很小,向前伸出3条肌肉状的棒状物。中央1 条较粗,上面有许多环纹,这就是它的吻。两侧的2个是眼柄.在眼柄的顶端有闪闪发亮的眼睛。凤螺的足部也呈棒状,分前后两部分,这两部分大致成直角,凤螺可以利用它特殊的足部爬行和跳跃。在足部的后端,有俗称螺盖的角质厣,厣呈柳叶形,一侧边缘呈锯齿状。凤蝶能灵活地转动身体,用它锋利的厣,来切割捕捉人的手,因此捉捕它时要特别小心。 ☆贻贝古称“东海夫人”,俗名“青口”。我国沿海常见的有:紫贻贝、厚壳贻贝和翡翠贻贝三种,其中翡翠贻贝产于东、南沿海,是广东养殖的贝类。在我国食用贻贝的历史,文献早有记载。唐朝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就记载说:“东海夫人,生东南海中,似珠母,一头尖,中衔少毛,味甘美,南人好食之”。宋朝孟铣所写《食疗本草》,对贻贝吃法有以下的记载:“…与少米先煮熟后,除去毛,再入萝卜或紫苏或冬瓜同煮即更妙”。直到现在,贻贝仍是我国人民主要海产的食品,至于古代为何将贻贝称做“东海夫人”,可能是它盛产于东海,壳色绿富有光泽,身体柔软如贵夫人,因而有此雅号。 贻贝的干制品称“淡菜”,具有滋阴、补肾、益精血、调经等功能,用于治疗眩晕、盗汁、高血压、阳萎、腰痛、吐血等病症。由于贻贝分布广、用途多,世界各地都对它进行人工养殖的方式有:荷兰、英国、美国的海底养殖,法国的插椿养殖和西班牙的筏式养殖。这三种养殖贻贝的方式,在我国都有采用。1991年世界上贻贝的产量为 108.9万公吨,仅次于牡蛎,居贝类产量的第二位。 贻贝是雌雄异体,精子和卯子直接排在海水里受精发育。在沿海各地的工厂,引用海水的同时,常把贻贝的幼稚体也引入水管,并很快在水管壁上附着生长。由于管内水流畅通,食料和氧气充足,小贻贝便很快聚集在管道内,无形中加厚了管壁,缩小了水管的直径,大大减少了引进海水的量,有时不得不停工检修,将管内的贻贝铲除。贻贝还会附着在船底,大量聚集会影响船速,也要定期清理它。 ☆牡蛎——海中的牛奶 牡蛎也叫蚝,是贝类养殖的主要对象之一。牡蛎是一种大众化的海味食品,它的肉营养丰富,含蛋白质45~57%,脂肪 7~11%,肝糖 19~38%,此外还有多量的维生素等,素有“海牛奶”之称。它的干制品称“蚝鼓”,是广东人民春节必食的菜肴。 牡蛎是固着在海边岩石上生活的贝类,由于它是用左壳固着的,所以左壳稍大、稍凹,而右壳略小、略平。虽然是同一种,因固着的岩石形状不同,贝壳常有很大差异。 广东沿海养殖的牡蛎,主要是近江牡蛎。这是一种比较大的牡蛎,群众俗称为大蚝。它的贝壳很厚,形状变化较多,有圆形的、长圆形的,也有三角形的。一般生活在河口附近盐度低的海域,在我国南北沿海都有分布。牡蛎一旦固着在岩石、木、竹、铁等海中物体上,便永远不能脱落。它的成体除了贝壳开合的运动以外,就没有其他的活动了。 牡蛎有雌雄同体和雌雄异体两种类型。我国沿海常见的密鳞牡蛎属雌雄同体。它的生殖腺能同时产生精子和卵子。而且它的卵子排到母体的外套腔中受精孵化,等变成幼虫以后才离开母体。近江牡蛎是雌雄异体,它的生殖腺中,不能同时产生精子和卵子,精子和卵子都是排到海水中受精孵化的。雌雄异体的牡蛎,在同一时期内虽然不能产生精子又产生卵子,但它却有性转变的现象。什么是性转变呢?就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它可以转变雌雄性,如第一年是雄性产生精子,但到第二年它可以转变为雌性,产生卵子。这就说明,雌难异体的牡蛎并不是真正雌雄异体的,不过是雌雄生殖细胞的成熟时期不同而已。 在牡蛎养殖过程中,首先要设置固着物来满足它固着的需要。牡蛎的固着物种类很多,像闽东一带广泛采用插竹养蛎,而闽南则用石块作牡锐的固着物,广东沿海牡蛎的固着物是石块、牡蛎壳和水泥柱等。 ☆补益血气的泥蚶 一般的双壳类,血液都是无色的,而蚶类的血液却呈红色,因而有“血蚶”之称。为什么蚶类的血液会呈红色呢?因为在它的血液中,含有血红素。血红素存在于血球中或溶解在血浆里。但这种血红素与高等动物的血红素,在理化性能上大有不同,特别表现在它与氧结合的功能上。一般哺乳动物每100cm3血液能与25cm3的氧结合,而等量蚶类的血液,只能与5.1cm3的氧结合。这主要是冷血动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所需的热量比温血动物少,不需大量的氧气。同时,在水环境中也不易获得大量的氧。 泥蚶生活在河口内湾的软泥滩,埋潜在滩地的表层,是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人工养殖的贝类。广东阳江海陵岛,自1960年筑起通往大陆的海堤后,该岛西北方向的洋边海,形成了内湾,有大量泥蚶幼苗附着,为目前广东天然蚶苗的主要产区。在福建、浙江一带,选择适合的海滩,筑成“蚶塘”、“蚶田”,进行蓄水养蚶,每亩产量高达5000kg。 泥蚶肉味鲜美,自古作为滋补佳品,是补益血气的药疗名菜,沿海居民都喜爱食,在福建和粤东一带,每逢年节喜庆的日子,泥始是必需的菜肴。食前用水将泥始壳表洗净,加开水稍烫,以用手能将双壳剥开为度,这样肉血都得以进食,或将蚶肉沾上蒜蓉、米醋等配料,味道更适口。 蚶壳表面象旧式瓦房屋顶的瓦垄,所以又称“瓦垄子”、“瓦楞子”,供中药用。在泥蚶的同族中,还有一类壳带棕褐色毛茸的蚶,叫做“毛蚶’,毛蚶也供食用,但味道不如泥蚶。毛州主要是采捕野生的,如果它生活海域的海水受污染,就容易带给人们疾病,所以应注意保护海域,让海洋能为人类提供更丰富的生物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