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中国为何冲击冰穹A?
  • 超级兵刃——海洋环境武器
  • 南极魔海——威德尔海
  • 南半球古老物种何其多
  • 丽鲷口中生孩子
  • 鱼类的五官
  • 海与洋有何不同?
  • 震惊世界的水俣病
  • 古地中海之迷
  • 地中海的三处古迹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海洋世界

    阿尔塔什的新发现<%=id%>

    我第—次到南疆莎车县的阿尔塔什是1965年。一辆解放牌货车摇摇晃晃地行驶在莎车到阿尔塔什的路上。这辆车上装载的行李和各种用具箱、标本箱、帐蓬堆放的高度已经超出车箱板20多公分,车的后半部超出1米多。用绳子绑着的帐蓬杆立在四周,像棚栏一样挡着东西,使它不至于掉出车外。车上,除了野外装备,还坐着6个地质队员。那时候可能由于车辆比较少,还没有客货不能混装的规定,尤其是地质队,不论走到哪里,人们一看车的装束就知道是地质队的。南疆那时候基本没有柏油路,车一跑动,后面拖着长长的尾巴,会车的时候尘土迎面扑来,没有多久每个人的头上、脸上、身上都蒙上了一层士*的粉,除了两个转动的黑眼珠外,简直就是一个士人。车过卡群不久,后面拖着的尾巴小了一些,车开始顺着或切着河道行驶,遍地的鹅卵石,使车子像醉汉一样东摇西晃地爬着,时不时地大家还要—下来搬开路上的大石头。这些大石头是随着洪水冲下来的,每发一次洪水,对路面就是一次破坏。就这样,从12点多到下午6点多总算走完了从卡群到阿尔塔什近40千米的路程。 
        我们的营地设在阿尔塔什村头,大部分人住在一家维吾尔族老乡房外面的土坑上。这种士坑是他们夏天睡觉的地方。不知道是由于水土的关系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这里的维吾尔族家里都没有葡萄架,大多在叶尔羌河两岸种植农作物为生。

        我们到阿尔塔什的目的是调查盐类矿产,离村头不远出露的厚层石膏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第二天我们就开始了踏勘工作首先就跑到厚层石膏点上。石膏层外面是一层失水的硬石膏,敲开硬皮,里面是雪花状石膏,真像白砂糖。石膏层厚度足有200—300米。我们切着石膏层观察,发现石膏层中还有泥质灰岩夹层。石膏层中见到泥质灰岩夹层,那是绝对不能放过的,我们几个人立即用铁锤敲打起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一块被我们敲打下来的灰岩,寻找生物化石的痕迹。因为只要找到化石,就可以确定石膏层形成的时代,同时也可为分析石膏的成因提供重要的依据。不知谁一声惊喜地喊叫“找到啦!”大家不约而同地围了上去,一个传一个地观赏着这一块小小的化石,分享着取得突破的喜悦。一阵议论之后,集中力量沿着这一层寻找。工夫不负有心人,先后找到了不少小型个体的双壳类——短齿蛤、须蛤、兰蛤等。这些双壳类通常生活在与海有关的含盐度较高的水体,与渴湖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我们又分别观察石膏层上下地层,在离石膏层底面数十米处,找到另一种重要的双壳类——固着蛤(也称马尾蛤),有些层中非常富集,近于礁状堆砌。固着蛤是一种生存在较浅海水中的特化的双壳类,大多生存于距今9500万年—6500万年的晚自垩世。石膏层顶面之上20—30米处又发现别氏牡蛎化石,这也是一种近岸生活的双壳类。有了这么多的化石,我们肯定了石膏层产出的时代是距今6500万年—6000万年的早古新世。

        石膏层上下都是海相沉积,正好说明石膏层的沉积与海水的进退有密切关系。回到住地,查阅了邻国塔吉克盆地和费尔干纳盆地的资料,联系古地中海晚白垩世一早第三纪海水进退情况,以及塔里木西南缘沉积特点,形成了早古新世该区为半闭塞海湾的认识。海水的补给量小于蒸发量,海水逐渐浓缩,石膏等盐类矿物析出,当海水补给量稍大时,海湾内浓缩的海水又被稀释,出现了灰岩或白云质灰岩夹层,少数适应较高浓度海水的属种繁衍生殖,壳体一般较小。

      我们在阿尔塔什村附近第三系中调查了石膏层位及厚度等等下第三系中,不只阿尔塔什组这一层石膏,其上层位中还有石膏团块或石膏层,但厚度都没有阿尔塔什组石膏层大。上面石膏层的顶底层位也都有海相化石出露,石膏也与海水有紧密关系。

        大家都想把工作做得细致一点,尽量多采一些标本。采的时候不觉得,每天快收工的时候,样品堆在一起像一座小山一样,每个人都要分担十几公斤到数十公斤的重量。课题组内团结互助的精神特别好,都想自己多背一点。背起背包刚刚上路的时候,大家腰还是直的,因为毕竟才20多岁。翻过两座山之后,腰不自觉地弯了起来,开始感觉到大背包带勒肩膀了,可是没人想坐下来歇一歇,一个劲地往前赶。一方面是年轻气盛,个个好强;另一方面是夕阳早已西下,已是北京时间晚上10点多钟,不赶着点,全黑了,背着样品翻山就不好走了。上坡的时候,行列中不时传出“嗨哟!”…“哟!”的运气声,也不时有人喊上两嗓子,声音短促而沙哑,好像秦腔中大花脸的唱腔,引来一片笑声。欢快的笑声洒满了边疆的山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