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中国为何冲击冰穹A?
  • 超级兵刃——海洋环境武器
  • 南极魔海——威德尔海
  • 南半球古老物种何其多
  • 丽鲷口中生孩子
  • 鱼类的五官
  • 阿尔塔什的新发现
  • 漂亮水母
  • 海水里的有机物知多少?
  • 地中海的三处古迹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海洋世界

    神秘的闪光雕像<%=id%>

    百慕大“魔鬼三角”并非是唯一能使飞机、船只和人员神秘失踪的险地。前不久,科学家们的注意力转向了红海之滨。在红海之滨,有一小块沿海区被划为旅游景点,并成为潜水运动的乐园。

        随着这里旅游业的发展,到这里旅游的潜水旅游者和潜水运动员越来越多。然而,不幸的是在水下时有发生神秘失踪事件。长期以来,这里发生的人员失踪奇案只被视为偶发事件,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将这些神秘事件同当地的海底状况联系起来,直至有一天当地政府接到报案:两名来自德国的潜泳爱好者艾玛和马克斯在这一海域神秘失踪,而且是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在距离海岸50米处的水下失踪的。他们的伙伴托·柳德维格当时被留在船上,他指着出事地点说:“艾玛和马克斯潜人水下后有个奇怪的发现,于是,游上水面向我报告,他们在海底深处发现一种奇异的闪光现象,他们甚感兴趣。这海底闪光像是有人在那里扳动一盏小灯的开关,时而亮,时而熄——这闪光具有一种珠母的辉光和色泽,它闪了5分钟后就瞬间熄灭了……。

        他们第二次返回那里观察,这次,我等了很久,可仍不见他们的踪影。我等急了,只好独自潜入水下去寻找他们,我寻找了足足半个多小时,也没找到他们踪影,只见海底深处有一块巨大的闪光砾石。”当地政府派来专业潜水员又深入水底寻找,找遍周围整个水域却一无所获。于是,潜水员们对托·柳德维格说的那个水下闪光的神秘巨砾进行了考察:从外表看,这块水下巨砾很像一尊古代雕像的头部。从它的正面看,它很像一个巨人的面孔,有鼻子和眼睛的细微部分,它的表面被海水冲刷得十分光滑。

        1个月后,又发生一起类似的意外事件:一个名叫奈·比兰德拉的意大利女潜水爱好者,来到那个闪光的水下巨砾附近潜泳,却因一种异常的感觉而回到船上——后来她莫名其妙的休克过去,手上还出现神秘的烧灼痕迹,从她的腕关节直至肘关节区间的皮肤上似乎布满一种小网状物。奈·比兰德拉苏醒后回忆说:“在水下,我根本没有碰到水母,什么也没碰到,只是触摸了一下那块水下巨砾——它间歇地闪烁着白光。这时,我体会到一种强力的电击感。”在当地警察局的档案中,也有过对这一海区发生偶发性悲剧事件的记载。当研究人员翻开档案时却惊异地发现,这一海域过去发生过多起神秘失踪的案例。从1976年至今,已记录下10多起类似的悲剧事件。所有失踪者全是从事潜泳运动者,而且每次事发后,都找不到失踪者的尸体。

        长期以来,这一海区出现的怪异现象和人神秘失踪的事件,引起科学家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科学家通过大量观测和研究发现,实际上,所有这些悲剧事件都发生在白天,而且人员失踪的日期均和满月日期相吻合。在大多数情况下目击者都提及过那块水下“*巨砾”周围的神秘闪光。为了研究这一水下的神秘闪光,人们已把它拍成电影胶片,并组织海洋学、光学等有关专家观察研究。但它的光源是何物,从何而来,迄今仍是个谜。

        科学家们认为,这一水下发光巨砾很像古代雕像人头的说法纯属一种偶然的巧合。无疑,这块巨砾定期成为一个强大电磁辐射源,然而其电磁辐射的机理还尚无定论。当地老百姓熟知,这个海区早就存在一个具有魔力的神秘之地,并称之为“不样之地”。所以,渔民们从不到那里去捕鱼,他们的船只每次航行时都远远绕道而行。特异现象专家利·弗雷德认为,现代科学无法解释这些事实和怪异现象,但这一切都是合理存在的自然现象,人们作出“尚无定论”的结论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不想象一下这个具有魔力的水下闪光巨砾的神秘链环——它绝对不是“杀手”,而是一个守卫着海滨防范敌人进攻的神秘“卫士”。这些神秘“卫士”昔日曾常备不懈地发挥着功效,以使前来进犯的敌人军舰沉没。

        今天,它们那消耗殆尽的杀伤力只是在满月前夕才表现出来,但它仍具有一定的杀伤力,足以使疏忽大意的潜水者毙命。史学家们又作了假说和推断。海军上将亚历山大·马可顿斯基的舰队就是葬身于这个海区,而且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么,马可顿斯基的军舰是否被这海底闪光的魔石所击沉?当然这是无法证实的,只能是个推断而已。“官方”科学家对此只是耸耸肩,瞪着惊讶的眼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