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混浊之海——黄海
  • 龟有雷达系统吗?
  • 潜水与珊瑚共舞
  • 漫话香鱼
  • 鲸类动物的海洋文化
  • 海洋音乐家
  • 深海怪影
  • 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
  • 会唱歌,作曲的鲸
  • 海洋知识:临海国家知多少?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海洋世界

    日光减弱 海水蒸发速度变慢<%=id%>

    正当许多人开始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烈日暴晒的时候,正当我们在为温室效应而苦恼的时候,科学界却有一个全新的观念:抵达地球的阳光在近几十年间变弱了,也就是说,地球渐渐变暗了。全球变暗不仅会直接改变全球的气候,而且会通过减缓海水蒸发速度间接改变全球的气候。

      科学家意外发现抵达地球表面的阳光在最近数十年间变弱了。然而这并不是说太阳开始变暗了,而是地球大气污染物和悬浮微粒所造成的结果。研究人员正在探索这种现象会如何与全球变暖现象互相影响。虽然对此现象会造成怎样的效应各个方面有许多不同意见,但是普遍的看法都与美国加州大学气候学家拉曼纳森所说的一致,“其结果必然令人大吃一惊”。

      以色列贝特达甘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沙伯坦·科恩说:“科学家们一开始并没有太重视这个现象,以至于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之后,它才得到科学界的关注。”科恩的同事格偌德·史坦希尔早在15年前就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日光减弱”现象的论文。据史坦希尔与科恩监测到的日光减弱速率,在1958年~1992年之间,每10年高达2.7%。也就是说,这相当于抵达地表的太阳能,每年在每平方米的面积内减少了0.5瓦特之多,同时它也抵消了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温室效应的1/3。

      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气候学家李伯特及其同事的另一种分析结果则显示,1961年~1990年间的太阳辐射减弱率为每10年1.3%,且在北美洲减弱的程度最大。这相当于在地表每平方米的面积内,总共减少了高达18瓦特的太阳能,而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大约只有每平方米200瓦特左右而已。虽然两组科研报告的监测数据有一定出入,但是它们的结果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日光确实在减弱。

      “日光减弱”现象有时也被称为“全球渐暗”,其在不同地区陆地上的程度并不一致,而且至今也没有任何海面上的监测资料,但是可以由全球的蒸发率资料推导出这一现象的影响。蒸发率是指在特定口径的圆盘中水的蒸发量,而至少近50年在北半球地区,此量一直在减少。

      此外,今年5月在加拿大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协会大会中,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罗德瑞克和法夸尔指出,类似现象同样也在南半球出现,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元凶应该是地球大气中的悬浮微粒,甚至更小的大气粒子,包括硫酸盐、黑碳、有机碳、微尘、海盐等。悬浮微粒已被普遍认定具有冷却作用,它是造成1945年~1975年间全球温度略微下降的主因。悬浮微粒虽然抑制地表温度,不至于上升得比现在还高,但是它却增加了全球变暖模式的复杂程度。这些微粒物质可以作为水气凝结成云时的凝结核,因此会导致更多较大的云层形成,进而增强阳光的向外太空反射的程度。

      “日光减弱”现象还会对水循环过程造成影响。因为,较高的全球温度将意味着会有较多的水汽从海洋中蒸发,并降水于陆地上。但是若因为悬浮微粒和云层减弱了行星表面温度,根据李伯特的仿真结果,将减缓海水的蒸发速度,并使水汽和云层停留在大气中的时间多出半天之久。李伯特说:“所有关于全球变暖的争论,总是只根据温度资料来看,但是我认为,我们实在应该多讨论能量平衡和水平衡才对。”科恩也指出,此种减弱效应可能降低全球的降水量,并对农业造成不良影响。例如,一些农作物将因此而减产,像胡椒和西红柿等嗜光植物的农产品的产量会因为日光减少而减少1%。

      “日光减弱”现象让抵达地球的太阳能变少,而地球上的大多数生物都是从太阳能中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能量的。虽然有些植物在微光下也能生存得很好,但是抵达地球的太阳能的减少是否会对地球生物造成深远的影响呢?这个问题还有待研究。“日光减弱”现象对当前全球日趋恶劣的气候的影响可能是目前科学界最关心的问题,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为地球降温,抵消一部分“温室效应”造成的酷热。但是在同一地区造成“日光减弱”的大气微尘的多少也是随着气候不断变化的。由于气候变化是在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下产生的,那么监测的衡量标准和最终的结论大概都不太好下。

      目前,科学家仍在继续搜集有关“日光减弱”现象的资料,努力探究其对气候的影响。然而,面对资料数据的变幻无常,拉曼纳森说:“这个问题可能会越来越难解,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所要测量的本质是什么。”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