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候资源的概念 气候资源是人人都受其恩惠、受其影响的一种自然资源。每一个人,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都直接或间接地在适应它、利用它、改善它、破坏它。 严格地说,气候资源是指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有利的气候条件;其不利的气候条件,常常引起气候灾害。因此,气候条件,或者说气候环境,应包括气候资源和气候灾害两个主要方面。现在,也有些人把气候资源和气候条件等同起来,把气候灾害包括在气候资源内,把灾害看作负资源。当然,气候资源和气候灾害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转化。因此,对气候资源作这样广义的理解,也还是说得通的。 二.气候资源的特点 气候资源是一种很特殊的资源。它和其他资源不同,主要有如下几点:(1)气候是光照、温度、湿度、降水、风等要素有机组成的。其资源的多少,不但取决于各要素值的大小及其相互配合情况,而且还取决于不同的服务对象,以及和其他自然条件的配合情况,不像黄金、煤炭等矿产资源那样多多益善。例如,对农作物而言,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是资源,过高可能成热害,过低可能成冷害或冻害;降水在一定范围内是资源,过多可能成涝灾,过少可能成旱灾。干旱区光、热资源虽很丰富,但水资源短缺,限制了光、热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其价值大为降低。又例如,阴雨天气对某些农作物的生长也许是有益的,但对旅游、晒盐业则可能带来不便甚至是有害的;积雪覆盖保护某些作物的安全越冬,是有益的,而使牛羊吃草困难,又可能有害了。 (2)气候有时间变化。这种变化,有的具有周期性;有的周期性不明显,变化规律难于捉摸。例如气温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大都是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周而夏始,循环不巳的。但某一天或某一季的天气,却不是年年如此的。至于某段时间的或多年的气候变化,虽有一定的范围,但变化比较复杂,难于准确预测。因此,气候资源的利用,必须因时制宜。我国最古老的农书《汜胜之书》一开头就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这都说明,栽种作物要掌握时机,如果错过时机,资源稍纵即逝,就白白地浪费了。 (3)气候有地区差异。一方面,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气候,和其他地方的气候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气候资源的利用,还必须因地制宜。《汜胜之书》说:“种禾无期,因地为时”,意思是种谷子没有固定的日期,随地方不同而定时间;另一方面,世界上有些地方,尽管彼此相距很远,气候虽不完全相同,但却相似。因此,作物可以引种,牲畜可以引养,利用气候资源的经验,可以相互交流。 (4)气候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不像黄金、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终将有开采完的时候。而气候资源归根到底来自太阳辐射,如果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它将与太阳同寿,可以反复、永久地利用。 (5)气候是人力可以影晌的。这种影响,有有意识与无意识之分。由于气候条件与其他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了气候条件。例如,种草种树,蓄水灌溉等可以使气候变好;而毁林毁草、排干湖沼等则可以使气候变坏。都市化和工业化污染大气,使降水酸度增大,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气候产生长远的、大规模的、对人类生存有巨大影响的变化。人类有意识改善气候,目前多限于在小范围内进行。例如营造防护林,设置风障;建造排灌设施、玻璃温室、塑料棚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改造气候的能力将日益提高,所能改造的范围将日益扩大,所能改造的方面也将日益增多,甚至能把某些不利的气候条件改造成为有利的气候条件,把某些气候灾害改造成为气候资源。 三.气候资源的利用 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正确地发掘气候资源,是当前气候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这里不作详细论述,只提几条原则性意见。 1.首先是利用,其次才是改善气候资源的利用,首先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齐民要术》说:“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气候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作某种程度的改善的。但改善气候要耗费人力物力,需要衡量经济上的得失。此外,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切不可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造成长远的、整体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应该想方设法,不断对气候条件进行某些改善,不如此社会就没有进步。 2.努力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资源我国人多耕地少,气候资源超负荷利用,是很常见的现象。例如,在不具备条件、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把热带多年生木本作物北移到亚热带地区,把亚热带多年生木本作物北移到温带地区,遇到特大寒害,几年,甚至十几年努力培育的林果,往往毁于一旦。又例如在两年三熟区强行推广一年两熟制,在一年两熟区强行推广一年三熟制,不是热量不够,就是水分不足,往往使作物的旱灾、霜冻与冷害增多、加重,以致得不偿失。但是,前面已经说过,气候是可以改善的,气候资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不应坐享天赐,而应运用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资源,不断扩大和发掘气候资源。例如,选择避风向阳的小气候环境,采取某些防寒措施,作物北移上山是可能的;培育出早熟、高产、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采取育苗移栽等措施,以及间作、套种和混种等种植方式,提高复种指数也是可能的。 3.减灾即是增利气候灾害消耗和浪费气候资源,使气候资源的价值大为降低,甚至全部丧失。因此,利用气候资源而忽视气候灾害,这种资源是不可靠的,所谓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应该包括尽可能有效地减少和减轻气候灾害在内。 对气候灾害,抗不如防,防不如避。以作物防霜为例,霜冻来临之后,扶苗剪枝、松土施肥等善后措施,虽然也可以减少一些损失,但不如在霜冻来临之前熏烟、覆盖、灌水,或者预先设置风障,营造防护林,比较经济有效。然而,如能根据农业气侯区划,把作物栽种在霜冻不易出现的地区和季节,就最为经济和有效。 4.扬长避短,发挥气候资源的优势气候资源有地区差异和时间变化。因此,在气候资源的利用上,如能扬长避短,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干旱区,阳光充足、空气干燥、夏季温度高,昼夜温差大是其所长,而水分不足是其所短,如栽种耐旱的、蒸腾效率高的作物,诸如小麦、谷子、棉花、瓜、果等,就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在高原区,阳光充足而温度太低;华北地区的冬季也是阳光充足温度低,使光照资源不能利用。这些地区如发展温室栽培,就能把光照资源利用起来。又例如,在华中、华南的一年两熟或三熟区,前后作物换茬的时候,往往是一年中光、热、水等气侯资源最丰富的时候。而此时前茬作物已成熟,后茬作物又在苗期,光、热、水资源需要不多,大量的气候资源都浪费了。如果改种多年生木本作物,采取育苗移栽、改变种植制度和方式等措施,尽可能多地利用气候资源,农业产量必将有大幅度提高。 5.要善于利用气候资源的地区差和季节差人们都喜欢冬天到华南、夏天到东北去开会、疗养和旅游。在农业生产中,也可以利用南方和北方、平原和山区气候资源的不同,以及南方比北方季节早,平原比山区季节早的气侯分布规律,为某些大城市提供特有的、新鲜的农产品。例如北京近年新鲜瓜果和蔬菜终年不断,就是较好地利用了近郊平原和远郊山区,以及南、北方的气候差,让这些地方调剂北京的淡季,补充北京不能产的农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