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瑞典赫尔辛基水族馆里,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追悼会”,数百名衣冠楚楚的社会名流,为一条88岁高龄的鳗鲡突然死亡,甚感痛惜。主持人是这条鳗鲡的主人,他说:“它只活了寿限的三分之一!” 无独有偶。最近,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取样考察时,偶然捕获了一条罕见的蛇。经专家鉴定:这是一条绿茸线蛇,已渡过了1600多个春秋了! 这两位水族“寿星”的年龄是怎样测得的呢?我们知道,动物的鳞片、牙齿、耳石及外壳上,都有明显的“轮纹”。所谓“轮纹”就跟树木的“年轮”差不多。不过,动物的轮纹不象树木的那样清晰可见,有的还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这种“轮纹”既是动物的“年龄表”,又是当地水文气象的“活档案”。因为,每年春夏两季,动物的生长速度快,所长成的轮纹就宽;冬秋季节生长慢,轮纹就窄,由宽轮纹和窄轮纹组成的“同心轮”,就是它们的“年轮”。赫尔辛基水族馆的那条鳗鲡,牙齿上有88个年轮,“挑战者”号捕捉的绿茸线蛇,从头到尾共有1678个轮圈。从绿茸线蛇的生长规律推算,这条蛇的寿命可长达12万年!为此,人们兴致勃勃地为它安排了新的“住宅”,希望它寿比南山,同天地并存! 测定动物的年龄有重要作用。比如,1988年的一天,河南省的一位农民偶然从河沟里拣到一个13.8斤重的大河蚌,好奇的主人带回家去舍不得吃掉,便在院内挖个小塘饲养起来。第三天,大蚌逃跑了,主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拆开的院墙下面找到。为了防止逃跑,主人在它的壳上拴上绳索。但过了一天,当大河蚌刚磨断绳索逃跑时,又被主人发现。这一次气火了主人,马上准备把它杀了,烹制成宴席上的佳肴,可巧被一位水产科技人员知道,他告诉主人,河蚌虽然大得出奇,但它仅有12岁,正是朝气蓬勃的青年时期。于是,主人为使人们将来大饱眼福,为它又建设了一座新的“别墅”,更加关心它的成长。 在海洋捕捞方面,当发现某一海区鱼类的年龄低,说明这里捕捞量大,应该予以限制;如果鱼龄高,说明资源利用不足,应加大捕捞量。考古学家、气象学家更关心从发掘的动物化石上做文章。他们从动物化石的轮纹、轮圈中,还可以了解远古时代某时期的气候和地壳变化等情况。 ---摘自《海洋世界》2003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