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成鳜养殖失败的原因
  • 水产养殖七种新思路
  • 国外养鱼新技术
  • 藕塘套养黄颡鱼
  • 鱼虾蟹藕混合种养
  • 成鳗体色改善方法
  • 金鳟池塘流水高效养殖技术
  • 长吻鮠池塘高产养殖技术
  • 鳑鲏与河蚌
  • 泰山赤鳞鱼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海洋世界

    浅谈倒刺鲃亲鱼的培育方法

    上,以东西向长、南北向宽的长方形池较好,便于饲养管理和捕捞。池底平坦,不含淤泥或少含淤泥。  2、亲鱼培育池的清整:亲鱼池的清整在亲鱼培育中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必须每年进行一次,在人工繁殖生产结束后抓紧完成。清整工作的内容包括挖除池底过多的淤泥,维修和加固塘埂,割除杂草,清除野杂鱼等,为亲鱼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亲鱼的生长和性腺发育。  三、亲鱼培育  1、放养密度和雌雄比例:每亩放养2-4公斤的亲鱼40-50尾,另搭养鳙亲鱼3-4尾和草鱼的后备亲鱼若干尾。一般每亩放养重量为150公斤左右。  雌雄比例为1:1.5-2,最低不小于1:1。  2、培育方法:“精料、青料结合投喂,定期冲水”是培育倒刺鲃亲鱼行之有效的方法。精料主要是配合饲料;青料有蔬菜、莴苣叶、宿根黑麦草,轮叶黑藻等。  产后培育:  这时期水温较高,亲鱼摄食旺盛,每天投喂精饲料约为鱼体重的2%左右,还要投喂青饲料,投喂数量以食足不过剩为原则。投饲按“四定”进行,并定期清除沉底的腐草。  秋、冬季培育:  随着水温降低,亲鱼摄食强度逐渐下降,因此这段时间全部使用精料。投饲量掌握在鱼体重的1.2-1.5%左右。水温较低时,可停止投饲料,水温较高时可隔天投饲一次。投饲时间为上午9-10点,下2-3点投喂。将饲料投在食台上,食台沉在离岸较远的水底,定期清洗食台。  春季培育:  开春后,应将池塘的“老水”换去一半左右,加注新水,使水深维持在1米左右,以改善水质,提高水温,有利倒刺鲃鱼摄食。水温回升后鱼类摄食日渐旺盛,性腺处在大生长期,这段时间一定要投足饲料,如这时投饲不足,性腺发育不好,不能催产。3月份后要尽量提早投喂青饲料如麦苗、莴苣叶、宿根黑麦草等。这时应以青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避免鱼体内积累过多的脂肪,影响性腺发育和产卵。  在临近催产时,倒刺鲃亲鱼的食量会明显减少或停止摄食,这表明亲鱼性腺已成熟,可进行人工催产。  产后亲鱼的护理:  亲鱼产卵后的护理,是生产中需要引起重视的工作,因为在催产过程中,常常会引起亲鱼受伤,如不加以好好护理,将会造成亲鱼的死亡。产卵后亲鱼的护理,首先应该把产后过度疲劳的亲鱼放入水质清新的池塘里,让其充分休息,并精养细喂,使它们迅速恢复体质,增强对病菌的抵抗力。为了防止亲鱼伤口的感染,可对产后亲鱼加强防病措施,进行伤口涂药和注射抗菌药物。  加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新是促使倒刺鲃亲鱼性腺发育成熟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倒刺鲃亲鱼池由于长期人工投饲,大量的饲料残渣及粪便很易使水质变肥,将使倒刺鲃亲鱼摄食量降低;并且因残饵、粪便等分解耗氧,易引起泛池,造成亲鱼死亡事故。因此在倒刺鲃亲鱼培育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冲水,尤其在产卵前要经常冲水,以保持水质较为清新。冲水应根据季节、水质肥瘦和亲鱼摄食情况来掌握。一般冬天水温低,冲水次数可少些,每半个月或一个月冲水一次;天热时每隔3-5天冲水一次,每次冲水3-5小时,使水位升高20厘米左右。临产前约半个月,须增加冲水次数,最好每隔1-2天冲水一次。催产前几天,最好天天冲水,有条件的池塘进行流水刺激更佳。流水对某些鱼类的性腺发育成熟极为重要。四大家鱼性腺发育的不同阶段,要求不同的生态条件。Ⅱ、Ⅲ期时营养、水质等条件是主要的,流水刺激似乎不是主要因素。但当发育到Ⅳ期,流水刺激对性腺进一步发育成熟就很重要。例如,江河中的家鱼,在产卵季节,每当暴雨来临、山洪暴发、水位猛涨,造成湍急水流,经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亲鱼即完成从Ⅳ期卵巢向Ⅴ期的过渡而立即产卵。一些水库上游,水流湍急,家鱼也可产卵。这可能是生态条件的改变,其中特别是流水的刺激,从而促使其下丘脑LRH的大量合成和释放,再触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随后诱导它们发情发卵。  倒刺鲃亲鱼池由于长期人工投饲,大量残饵、粪便等分解,消耗水中大量氧气,加之亲鱼怀卵量大,耗氧增加,在天气转暖,气温回升以后,水温上升较快,在天气闷热的凌晨,常易发生泛池,造成亲鱼死亡事故(尤其是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鱼更易死亡)。因此,从3-4月开始,即要专人管理,开始巡塘,发现泛池预兆时(天气闷、气压低、透明度降低、小虾杂鱼游向岸边),应即冲注新水,防止泛池。产后夏秋季节,下雷阵雨和闷热低气压时,也须防止泛池。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