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白鲟同时还是一种大型的鱼类。初次性成熟年龄为7-8龄,个体长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据著名动物学家秉志教授五十多年前的记载,在南京曾捕获一尾7米长重数千斤的个体,迄今为止它仍是世界淡水鱼类身体长度的最高记录。四川渔民也有“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的说法。白鲟的生殖季节约在3-4月,产卵场所在四川省泸州以上,水流较急流速约0.49米/秒、水深10米以内、底质多为岩石或鹅卵石的河段,比较集中的产卵场在江安县附近的长江河段和宜宾柏树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成熟卵呈灰黑色,卵大,卵随水漂流发育,幼鱼至长江口肥育生长。 白鲟分布于长江干流的上下游,也可在河口咸淡水水域成活。过去在浙江的钱塘江曾有发现,可能是绕过长江口而进入的。年产量约为二万五千公斤左右。近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其它原因,资源日趋下降,现已临濒危。 白鲟个体大,肉味鲜腴,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7.18%,脂肪为5.64%,肝脏中蛋白质含量为8.71%,脂肪为8.20%;卵巢中蛋白质含量为13.47%,脂肪为15.42%。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测定的17种常见氨基酸,其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均与中华鲟相同。由于营养丰富,历来被视为食用珍品,江苏、上海一带把鲥、枪(白鲟)、鮠和甲(中华鲟)列为淡水四大名鱼。此外白鲟的药用价值也与中华鲟相同。 匙吻鲟科鱼类最早出现于白垩纪(距今一亿多年)。现今存活的匙吻鲟科鱼类仅有两属的两种,分别分布于亚洲的长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原因是在古地质上由于第四纪冰期产生的环境剧烈变化,使原来比较广泛分布的匙吻鲟科鱼类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只有两个种在上述两条尚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河流中遗存下来。白鲟这一刼后余生的孑遗动物,在科学研究上显得极为珍贵;加之现存的种群数量极少。为此,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其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虽然目前科学研究部门正着手进行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没能大量人工养殖之前,还须严格禁止捕杀亲、幼鱼,大力提倡幼鲟还江,以保护和拯救此珍稀濒危物种。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