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起泥沙与身体分泌的粘液混合,包被在身体表面,酷似一塔凸起的泥沙,起着拟态保护作用。生活中对温度和盐度的变化适应力强,易生长。
泥螺雌雄异体,但异体受精。性成熟时,常可见到雌雄螺在滩涂上交尾,产下一圆形胶质膜包被的透明卵群,每群有一胶质柄固着在海滩上。密密麻麻的卵群,随潮涨落在水中波动,煞是壮观。受精卵在水温25—28℃时,4
天即可完成胚胎发育,温度低发育速度相应减慢。在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段浮游生活期,后变态成幼螺营底栖生活。
泥螺是可供食用的主要软体动物之一。虽然个体小,名声却很大。自古我国民间就有吃泥螺的习惯,尤其是江浙沪闽沿海一带的民众,把它作为海味珍品,而且加工、食法讲究。经腌渍加工的糟醉泥螺味道鲜美,清香脆嫩,丰腴可口。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饮食的口味也在不断地变化,泥螺已跻身宾馆宴席,成为“八珍冷盘”中必不可少的一道佳看,走俏海内外市场。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产量和销量直线上升。就以上海为例,年销量已突破100
吨,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然而,天然海区泥螺的繁殖情况不容乐观。由于沿海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掠夺性的捕捞,泥螺资源日趋减少。江苏沿海滩涂历来盛产泥螺,尤以盐城的泥螺为“正宗”加工出来的产品供不应求。正是这一背景,去年绵亘数百公里的苏北沿海滩涂上,竟有数万人蜂涌在海滩上拾泥螺。来自沿海数省的拾螺大军,见螺眼红,许多人用自制的小眼拖网捕捞,一网下去,把泥螺“祖孙三代”一网打尽。甚至有人使用“化学武器”,把碳胺化肥撒在滩涂上,顷刻间,泥螺全部钻出浅滩,而遭“灭顶之灾”。如此灭绝性的狂捕滥捞,使这一资源有“断子绝孙”之虞。然而,营销泥螺有方的浙江一些地区的农民大军,仍然有增无减,继苏北沿海之后,继续北上,进军鲁、辽、朝鲜。涉足泥螺营销确实是富了一方人,浙江梅山农民就涌现了一批年收入数十万元乃至百万元户。
天然海区泥螺资源数量有限,水产科技工作者认为,要保证市场长期稳定供应。发展人工养殖泥螺是必由之路。所以,继文蛤、蛏子,泥蚶等贝类人工养殖之后,泥螺成了又一新兴海水养殖业。浙江宁海县早在1989年就超前开发利用高潮位弃荒的滩涂试验人工养殖泥螺,目前已发展到万亩以上,成为国内最大的泥螺养殖基地。台州和玉环的水产科技人员把当年生秋螺作为亲螺放入土池中育苗,然后将幼螺放养在滩涂上也获得成功。温州去年放养的
4万亩泥螺,每亩产值 3千元。乐清市北乡一养殖户,30亩滩涂上收获泥螺产值近10万元,人工养殖经济效益可观。
目前,在京、沪等大城市的集贸市场上,常有个体摊贩兜售泥螺产品,用比名牌产品低得多的价钱来吸引顾客,往往食后引起中毒。泥螺机体组织中,含有能使某些人发生变态反应的有害物质,吃了没有腌透或吃了过量的泥螺(炒、煮),再被日光照射过,3
天后就会发生“泥螺日光皮炎”,人称“大头风症”。所以,卫生部门对泥螺的加工有严格的规定,并对合格的生产单位颁发准产证。
泥螺正规产品要求三曝腌制,这样既卫生又易贮存,即使36℃也不会变质,食之安心。但三曝制的泥螺,一来费工费料,成本较高,二来肉质略老,色泽较深,口味偏咸,不如二曝的汤清肉嫩适口,但二曝及一曝腌制的泥螺,按食品卫生法规定是不可以上市的,消费者在选购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不合规定的产品,往往细菌也超标。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胃口,市场上泥螺产品花色品种很多,不仅有适合宁波人偏咸口味的泥螺,还有口味清淡略带甜昧的“苏式”和带辣昧的“川味”泥螺等。所以,泥螺产品越来越受到四方食客的普遍称赞。
(作者:李本亭)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