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它的人却很少。
大白鲨广泛分布于世界大部分海洋中,它的主要栖息地是北美、南非和澳大利亚南部海域。在美国,它经常出没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哈特勒斯角与马萨诸塞州的科德角之间的大西洋沿岸及
沿着俄勒冈州到圣地亚哥州的太平洋沿岸。由于大白鲨喜欢单独活动,使得人们很难准确估计它的种群数量。尽管它的分布范围很广,但科学家认为,大白鲨的数量是很少的。
人们很难在水族馆或鲨鱼的自然栖息地研究大白鲨的个体大小、游速及力量。然而通过解剖捕捉到的标本及把记录到的许多大白鲨进攻行为组合起来,研究人员拼出了一幅关于这种海洋中最凶猛、最庞大的食肉动物的生动画面。与非洲的狮子一样,它雄踞在食肉动物这座金字塔的顶点,没有什么海洋动物能以它为食并敌得过它。目前已被确认为最大的大白鲨是1984年于澳大利亚西海岸捕捉到的,它的体长19.5英尺(约5.9米)。有关专家认为,大白鲨的最大体长可达25英尺(约7.6米),寿命可达20年或更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大白鲨称霸于海洋呢?“大白鲨是一种综合的武器系统”。戴维·鲍德里奇舰长、美国海军化学专家、鲨鱼专家曾经这样说过。他在1940年至1974年间乘舰艇环游世界时,收集到2000多条已死亡或未死亡的大白鲨,对其中的1165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大白鲨那剃刀状的牙齿不仅用来咬噬猎物,还象刀子那样刮猎物身上的组织器官。此外,大白鲨的体表覆盖着数排由皮肤上齿状突起构成的锐利鳞片,每个鳞片都象一个锋利的牙齿,使它的皮肤好似粗糙的砂纸。鲍德里奇说:“用大白鲨的皮肤来摩擦人的肌肉无异于用一把锉刀锉蛋糕的一个角”。
至今难解的迷是大白鲨的生殖过程。当母鲨发育到性成熟时,大约已达4.8米长,捕捉起来难度很大,即便是用鲨鱼枪也难以擒拿。因此,人们无法仔细检查一条怀孕的母鲨。大约5年前,一位日本生物学家拍摄了10条大白鲨胚胎发育的图片;根据这些图片及以往记载的资料,科学家推论,大白鲨出生时体长约1米,外貌就象成年的大白鲨,并颇具进攻性。
关于大白鲨的食物同样是个复杂的问题。通过分析大白鲨胃内食物成份,生物学家认为,幼年和青年时期的大白鲨是机敏的猎手,主要追捕各种类型的鱼。当大白鲨至成年时,它们便把捕食目标转向较大型的哺乳动物。科学家观察到,大白鲨具有双重性格。海洋生物学家彼得·克利姆利曾经在靠近圣弗兰西斯科湾的佛伦郎岛周围研究鲨鱼进攻海豹、海狮的行为。他观察到,当大白鲨处于非饥饿状态时,它公开悠闲地在其猎物中间游荡,而当它处于饥饿状态时,大白鲨则潜到水底,隐藏在岩石群中,待时机成熟,突然窜出来,从底部袭击猎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达尔文·安利曾有幸4次观察到大白鲨进攻海象的场面。他发现大白鲨每次都是采用类似的技巧获取猎物的。起初,大白鲨从海象身体后部和底部进攻,在不能一口将猎物咬死时,大白鲨就暂时避退;待猎物陷入昏迷状态或流血致死,它再返回原地,将猎物吞噬。安利曾观察到一条大白鲨一口就吞下一头海豹三分之二的躯体,他说,大白鲨喜欢大口大口底吞噬猎物。
鲨鱼在地球上已生存了4亿年。在长期适应环境的生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特殊的高度进化的特征。今天,大约有350中鲨鱼栖息在海洋中,大白鲨是其中为数不多的能维持其体温高于周围海水温度的动物。这种能力是高等脊椎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类、及少数鱼种所具有的。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将一个传感器系在一条大白鲨身上,通过连续几天的跟踪测试,结果大白鲨能够维持其体温高于周围水温6℃的水平。在澳大利亚南部海湾的另一项类似的测试表明,大白鲨温度每升高5℃,将相应地使其肌肉收缩的速度及力量提高3倍。这相当于运动员的热身运动。在大白鲨的口、鼻周围,分布着一系列毛孔,其作用是作为电感受器来干支周围微弱的电场变化,由此发现隐藏着的猎物或猎物的活动迹象。同样,大白鲨也利用电感受器来确定自己在地球电磁场中的位置,并通过这个所谓的第六感官来导航。
虽然大白鲨十分凶残,但它很少袭击人。据统计,每年数以亿万计在海水里游泳的人中,只有五百万分之一遭到大白鲨的袭击,而其中的80%只是受伤而已。科学家认为,大白鲨袭击人是属于判断性的错误,它们误将落水者当作海豹,特别是那些身着黑色潜水服或游泳衣的人可以说是自找麻烦。鲍德里奇认为,大白鲨的咬噬,可能是对闯入它们领域者的警告;至少那些凶猛的大白鲨进攻人的行为,可能是其体内某种平衡机制被打乱所致。檀香山的斯顿哈特水族馆曾展出了一条大白鲨。这条大白鲨丧失了辨别方向的能力,不断地用身体撞击水池壁。该馆负责人发现,原因在于水池内有一种弱电场,干扰了大白鲨感受系统的正常工作。在3天的时间里就有4万多人前来观看这条大白鲨。环境因素使得大白鲨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水族馆的人们表示将尽快把这条大白鲨送回海洋,以免它可怜地死去。
随着有关专家对大白鲨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大白鲨的看法也将明显地改变。虽然大白鲨秘密犹存,但科学家对它的灭绝已提出了警告。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