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生命科学—日本科学家找到白发基因
  • 生命科学—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创造多少神奇
  • 生命科学—初探人衰老的原因机制
  • 生命科学—新世纪虚拟人应邀闯世界(上)
  • 生命科学—骨髓移植可治疗心脏病
  • 生命科学—中医学的生命科学观
  • 生命科学—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变异基因
  • 生命科学—组织器官复制引发生命科学大爆炸
  • 生命科学—法发现与铁吸收有关的激素
  • 生命科学—新世纪虚拟人应邀闯世界(下)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麦卡效应推导健康与长寿

    p>

      喂养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测试这些小鼠的运动协调能力。结果发现第三组小鼠成绩好于第二组,而第二组成绩好于第一组。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生活条件越好,小鼠的生命质量越高,对健康的负面影响越小。第三组小鼠的生活条件,相当于人类有充足的食物、宽敞的居住空间、较好的娱乐器具而且不孤独,亦即是说满足了它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它们的生活质量较好。

      当然,这项研究因时间所限没有得出哪一组小鼠更长寿的结论,但根据实验推测,如果对这3组小鼠保持实验所提供的不同条件,第三组小鼠的寿命显然要长一些。因为“亨廷顿”患者常因疾病折磨过早去世,而第三组小鼠生活条件最好,会减轻病魔危害而延长寿命。

    物质“馈乏”导致“麦卡效应”?

      生活条件是否越好,人及动物越健康、生命质量越高、越长寿?美国早年的两个实验作了否定的回答。

      20世纪3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学家克莱德·麦卡对白鼠做的一个实验,其结果曾令人惊讶。

      研究人员不给白鼠以充足的食物,只保证其生存所必需的营养。而为对照组供应充足的食物,并由它们自由摄食。实验显示,自由摄食的白鼠175天后骨骼就停止了生长,而限制摄食的白鼠500天后骨骼仍然缓慢地生长。自由摄食组的白鼠平均寿命仅2.5年,而限制摄食组寿命为3~4年。

      此外,限制摄食组的小鼠不仅仅寿命比自由摄食组长,而且健康状况也好一些。例如,限制摄食组小鼠的患癌率比自由摄食组的少得多,肾病也几乎没有。

      用健康和长寿这两个生命质量指标衡量,限制摄食组小鼠的指标远远高于自由摄食组。这一实验结果被称为“麦卡效应”。

      20世纪60年代末,另一位美国学者马克赖顿的实验进一步验证了“麦卡效应”。

      马克赖顿仍以两组小鼠做实验:第一组小鼠每天喂20千卡热量的普通食物,但第二组小鼠则限制进食,每天只给10千卡热量的人工饲料,其中蛋白质仅20%、植物油5%,其余为碳水化合物。结果,第二组小鼠的寿命比第一组的长一倍。

      以上两个实验均说明,并非食物又多又好,即生活条件优越(当居住、娱乐等条件处于同一水平线,食物质量高且充足可视为生活条件优越) 生命质量就越好、寿命就越长,相反会导致短寿。

      当然,不能简单地用“麦卡效应” 否定霍克利实验,因为如果没有基本的生存条件,人们显然无法获得高质量的生活,更不可能长寿。

      “麦卡效应”只是说明,如果生活条件过于好,同样不可能获得高质量生活,正所谓“过犹不及”。

    “黄金分割”怎样表述生命?

      生活条件不好和过于好都不能获得高质量生命,那么,怎样才能健康长寿?

    研究认为,闲适与紧张、慵懒与勤奋、娱乐与工作、饱与饥、暖与寒的比例也该信守“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是一种和谐的比例,它的表述是:把一长度为l的直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对于全部的比等于其余一部分对这部分的比,即x∶l=(l-x)∶x。这一公式换算后的数值为0.618。

      每顿饭只吃“七分饱(0.618)”,依此类推,其他生活条件也按“黄金分割”配置,人与动物的生命质量会更高。

      现有研究对吃“七分饱”的解释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说,人体内产生与清除活性氧是一种动态平衡,体内清除活性氧的酶系统对维持这种平衡举足轻重。超氧化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是比较重要的抗氧化酶,它们能分解活性氧,将其变成无害的氧。限食就是限制了热量的摄入,可以增强抗氧化酶的基因活性,从而保持体内有较高浓度的抗氧化酶。

      其二是说,人的细胞分裂遵循“海弗利克限度”,即人的细胞分裂次数平均为50次。如果给予细胞充足的营养,细胞会充分地而快速地繁殖分裂,当完成50次左右分裂后,细胞便会衰老死亡,人也很快衰老死亡。相反如果限制饮食,使细胞得不到充足的养分,其分裂繁殖的速度会自然减慢,因而衰老也自然减慢。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