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12月1日电 细胞浆中的一种蛋白质β抑制因子因为一个偶然的实验观察,发现其还有作为受体信使把信息直接传入细胞核的新功能,从而揭示受体信息传递和药物作用的新用途。这一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和细胞所裴钢院士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马兰教授课题组在共同的合作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受体信号转导和分子药理学研究上走向了国际学术最前沿。12月2日出版的国际权威杂志《细胞》将刊登这篇研究论文。
受体是生物细胞对外界信息的感受器,而G蛋白偶联受体作为受体中最大的家族,分布在大多数的细胞膜表面,将外界的光、气味和体内激素、神经递质等信息传递到细胞内,并引发细胞和整个生物体对信号的协调反应,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以往的很多研究证明,细胞浆中的一种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并抑制受体作用。这种蛋白因而被命名为β抑制因子。但马兰教授课题组和裴钢院士课题组在几年前的研究中偶然观察到阿片类药物和细胞膜上阿片受体结合后能促使β抑制因子从细胞浆快速迁移到细胞核内,并通过两个研究团队十几人几年的不懈研究,发现进入细胞核内的β抑制因子能够引起染色体重构并诱导药物靶基因激活,从而对细胞功能产生长期的调节作用。
国际生命科学顶级学术刊物《细胞》杂志审稿专家认为这一新发现“描绘了一条新的信号传递通路并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