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基因组研究所介绍,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领导下,由中国、英国、瑞典、荷兰、德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利用从国际基因组计划获得的基因组序列原始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红原鸡基因组和现代生产鸡种基因组作对照研究,寻找优良生产鸡种的基因组多态性特征,构建优良生产鸡种基因组的分子标记图谱。
3月1日,6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宣布绘成一张鸡的遗传差异图谱,即鸡基因组多态图谱。这张图谱以红原鸡基因组序列草图为参考框架,分别对来自英国的肉鸡、瑞典的蛋鸡和中国的乌鸡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出约200万个遗传差异,其中绝大多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我国是鸡的起源地,有大量的种质资源,开展鸡基因组多态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国际科学家团队将共同完成这些变异位点的分析,分析结果预计将于今年9月发表。该计划由中国科学院、科技部、自然基金委和英国威尔康姆信托基金支持。 80%的鸡基因与人类相同
科学家们近日惊奇地发现,鸡类有39对染色体,共5~8万个基因,其中80%的基因与人类相同。科学家们通过对人、鸡、鼠的基因结构进行对比后发现,就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分布而言,人与鸡之间存在更多的相似性。
这一新发现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因为目前在人类遗传性疾病研究领域,通常认为鼠与人的基因组更接近,并以鼠为实验对象。科学家们解释说,新发现与此并不矛盾,其原因在于衡量的角度不同。DNA分子结构为两股互相缠绕的多核苷酸链,在核苷酸的排列方面,鼠与人之间存在更多相似性。鼠作为研究人类遗传等问题的主要实验对象的地位不会动摇。
但新发现表明,人与鸡在基因组结构上更为接近。这意味着在人体生物特性研究中,鸡将有可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实验对象。科学家们介绍说,虽然人、鼠、鸡在距今3亿年前拥有一个共同的进化祖先,但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特别是近千万年来,鼠的基因组结构可能经历了比人、鸡更为快速的变化。科学家们认为,人和鸡的基因组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可能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早期脊椎动物的基因组结构。
鸡基因组“双图” 问世意义重大
科学家们说,鸡基因组序列草图和遗传差异图谱的绘制成功,给利用鸡为模型来研究脊椎动物进化、培育优质鸡种、改善食品安全和增进人类健康等铺平了道路。
据我国“863”计划生物工程技术主题专家组的专家介绍,虽然以鸡为代表的鸟类的基因组较小,但对鸡基因组的研究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目前,我国的家禽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30%左右。为了防止国际上大牲畜的恶性传染病向家禽类转移,可以把鸡作为一种实验动物,利用其疫病模型筛选出有效新药。但这些需要先掌握鸡的基因图谱。鸡类完整基因图谱能帮助人们有计划地培育体型大、生长快、食量小、不易患病的鸡,或使母鸡产下营养价值较高的“超级鸡蛋”。例如,人们将研究使鸡体内自然产生对沙门氏菌的抵抗力,沙门氏菌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在人类饮食和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外,鸡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鸡是研究胚胎和发育的重要模型生物之一。从进化角度上讲,鸡较之其他脊椎动物,如鱼类或者两栖动物,更接近于哺乳动物。因此,鸡是研究低等脊椎动物和人类等哺乳动物的一种比较理想的中介。将人类基因组与鸡等其他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比较,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开发治疗疾病的新手段。目前已证实,鸡是生物学家进行神经系统发生、免疫学以及肢体发育研究的重要脊椎动物模型,亦常用于研究人类基因缺欠引起的失明——色素-膜炎、与年龄相关的黄斑退行性改变以及发育和肥胖症等。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