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森博士。他坚持认为,计算机所做的模型并不能充分反映气候的自然易变性,因此基于计算机气候系统模式得出的“全球变暖”的结论有缺陷,甚至于毫无意义。他,“不接受作为证据的模型结果”。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气候异常,只是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甚或是自然循环使然。例如:在地球的45亿年历史中,曾发生过多次地球温度升高、南北两极冰帽融化的现象;相反的,也有多次地球气温下降,进入冰河时期。
还有一种新的理论解释称:实际上水蒸气才是全球变暖的元凶。从结构上看,水分子对辐射的吸收能力甚至比二氧化碳还要强,因此,水蒸气要对温室效应负60%的责任,而饱受攻击的二氧化碳仅仅应负2 6%的责任。其他气体中,臭氧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是8%,而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明显由人类活动产生——占了剩余的温室效应的贡献率。
换句话说,如果水蒸气真的是全球变暖的元凶,那么人类几十年来为环境而针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的环保行动,可能都会成为徒劳。但是直接限制水蒸气的排放,似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面对全球变暖,人类还要探案更科学的环保途径。
由于围绕着全球变暖的预测有如此之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在遏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所采取的切实有效的行动甚少也就不足为怪了(布什政府退出旨在遏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其理由之一就是有关“全球变暖”的论点缺乏确凿的证据)。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非要等到把一切细节搞清楚后才能采取行动?会不会有那么一天,生态系统在人类毫无预感的情况下达到某个临界值后突然崩溃,任凭我们如何努力都于事无补了?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