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对河流“截弯取直”,导致生态恶化,带来的生态问题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
作为综合性工作的水土保持,生物治理是一项重要措施。生物治理,也就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吴斌认为现在强调这一点有着特殊的意义。生态修复的封山育林育草,一直作为恢复植被的主要方式,用于改善已被破坏的生态条件,往往事半功倍。草场的恢复,全国很多地方采取轮牧、休牧、围栏,都是很好的方式。
吴斌认为,在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人们的生产方式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方式,如果继续以利用自然草场(山)散养放牧,山场植被恢复将无从谈起。而且,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利益驱动,植被破坏已经继续加剧。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资料来源及其结构,特别是农村能源构成中,如果继续以秸秆、柴草为主,继续搂柴铲草,不着力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生态仍旧难以恢复过来。
吴斌表示,林业、牧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不能用同一标准、规范要求,必须按自然规律来生产。遵循自然规律,调整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让生态环境能够休养生息、良性恢复,提高自然的生产力,正是水土保持工作追求的目标。
吴斌说,水利部门所说的生态修复,与林业部门所称的退耕还林还草,实际上是一回事。很重要的是生产方式的调整,如果不解决农业生产方式,生态恢复没有出路。不给羊以出路,山绿不起来;不给农民经济上的出路,退耕还林还草的目标也达不到。
“现在已经到了需要重视生态修复的阶段了。”吴斌说:“生态修复本来就是水土保持措施,现在适时放在突出位置,有利于水保事业发展。过去不是完全不懂生态修复,而是经济水平低,水土流失区的农民除了依赖这块土地生存,没有别的方式,现在有国家的支持,才有可能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比如羊不让放养,以减少对草场的破坏,20世纪50年代一位老院士就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之所以做不到,就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太低,经济实力达不到,现在国家已经有经济实力来做这件事情。”
“价值观的重塑,对我们民族非常重要。传统伦理道德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思想非常重要。在过去尽管是小农经济,传统生产方式中有维护自然的习惯,施农家肥、修梯田、沟壑治理等等都是在尽量维护自然生产力,如果不是这种维护,早就变成巴比伦了!人口的增长、生产方式的落后、经济水平低,使我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中更保证人的发展,对自然的关照就不那么具体。现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就要倡导和建设绿色文明、研究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生态道德问题,讨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调整我们生产生活方式。”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河流治理已经走向生态化治河的道路,经过治理恢复的生态看不出人为的痕迹,吴斌说:“调整人的方式,适应自然本来的运转规律,这才是大道!”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