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建立和发展新一代的包括海-陆-气-冰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成为当前气候模式发展的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我国科学家在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大气环流模式、海洋环流模式、海冰模式、陆面模式、水文模式、大气化学模式、大气辐射模式和资料同化系统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为建立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的气候系统模式将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模式系统,包括所能预见到的影响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
董文杰说,国家气候中心在未来的气候模式发展上,要形成一个超级集合体系。气候系统模式的改进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是一项巨大的系统科学工程。国家气候中心要按照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的“建立研究型业务”的发展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有关单位,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建立一个具有较高模块化、标准化和并行化程度的海-陆-气-冰耦合气候系统模式,适合于我国气候特点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超级模式系统,以用于开展全球和东亚区域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达到国际同类气候系统模式的先进水平,在亚洲季风区的模拟和预测能力处在国际前沿,开展气候预测和评价的延伸和拓展。再力争经过10年的努力,进入气候系统模式发展的先进行列,在季度、年际气候预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能根据气候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经济战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预测气候和气候变化的新方法
199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气候中心后,国家气候中心就把提高短期气候预测水平作为重要的、主要的工作,探索科学的预测方法,加强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科学的预估。
1996年,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被列为国家16个重中之重攻关项目。经过攻关,研制建立了第一代动力气候模式。
2005年1月18日,一个平常的日子,但是我国的气候工作者却把这一天永远的印在了自己的大脑里。这一天,在庆祝国家气候中心成立10周年大会上,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按动按钮,启动了国家气候中心动力气候模式在IBM 高性能计算机1600上的预测作业,这标志着我国气候研究与气候预测业务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利用气候模式发布气候预测产品的国家之一。同年12月7日,中国气象局正式批准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系统从2005年12月20日开始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2005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委员会主席Boodhoo先生在北京出席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学委员会第十四次届会时,参观了北京气候中心后说,两年前BCC只是一个蓝图,而今天BCC已基本变成了现实。Boodhoo先生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国家气候中心能够用动力气候模式作全球的气候预测。
业务试运行预测总体比较成功,取得了良好效益
中国科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大气环流模式和海洋环流模式的研究工作。
近几年来,国家气候中心应用动力气候模式主要进行了气候模拟、短期气候预测,研究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针对未来人类活动的不同状况,利用气候模拟系统评估地球环境未来的可能变化,尤其是我国未来50~100年的区域气候变化的情景分析,为我国政府制定针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减缓、适应策略和环境政策、环境外交谈判提供科学支持,同时为水利、农业、林业、牧业、交通、旅游等行业制定行业规划和开展气候影响评估工作提供支持。
提起动力气候模式在业务中的应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主任张培群说,自2002年建立国家气候中心动力气候模式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以来,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已连续2年参加了中国的月、季、汛期、年度气候预测和东亚区域夏季风季节预测的业务试验。每年3月份作汛期预报、5月作汛期的补充预测。从2002到2004年的业务试运行预测效果来看,总体比较成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