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从极度缺水的民勤调出102亿立方米水。此外,每年从黄河向民勤调入6亿立方米水,国家补贴7200万元。而用这笔钱,几乎可以把7.3万吨粮食从河南市场上买来并运回甘肃了。曲格平说,如果不改变荒漠化地区目前的发展模式、对水的态度,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前景仍然存在。
“荒漠化地区是水、热等要素不匹配地区,自然生产力比大部分土地要低。但如果克服了生产系统中水这个弱的因素,充分开发太阳能,完全可以创造出地球上最高的生产力。”原中国科协副主席,荒漠化治理研究专家刘恕说。
刘恕说,通过“出卖阳光”,以色列创造性地把“不毛之地”变成了“欧洲的冬季厨房”,实现农业人均每月收入1250多美元。而早在1984年,钱学森就提出了沙产业革命,那是一种借助高新技术及设备而创建的知识密集型农业生产体系。现在,民勤等荒漠化地区已开始设立阳光大棚、推行滴灌等节水技术,今后还要继续引进、推广如无土培育技术等先进技术,按照“禁开荒、慎用地、多采光、少用水”的原则,发展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
“在荒漠化地区,种草比种小麦节水17%—20%,比较而言,草比其他植物在荒漠化治理方面更有成效,草农业是很好的出路。”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说,在种草同时,还可以种果树和棉花,草与粮食套种或轮种;发展苜蓿产业,由于苜蓿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植物激素等,通过深加工,发展高科技的生物产业。他呼吁,更多的科学家应走出实验室,加入到荒漠化治理的队伍中来,加快相关科研新成果转化成治理“武器”的速度。
刘恕说,干旱只是荒漠化的部分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增加,过度开垦、放牧、开采破坏植被等人为因素。看见沙丘移动就去种树固定沙丘,缺水就去外地调水,只指针对后果,不针对原因,这样的任何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因此,要把防治荒漠化纳入新农村建设、县市发展规划中,进行统筹规划。
国家林业局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说,防治荒漠化,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人口和生态等问题,采取相应的综合措施。实施计划生育和移民措施,按照国际指标,在荒漠化地区,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应生活7—30人,在我国,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却生活着400人;大力发展乔灌草结合的植被,减少沙化,适宜地区采用封禁法,据实践,每亩地按网格结构种38棵梭梭,不但能使沙丘固定,而且使降水不被蒸发等。(本报北京6月16日电)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