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n=center>7月18日台风“海棠”登陆台湾省东海岸的宣兰堤
台风的生成与命名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在气象学上,台风专指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线以系,包括南中国海)洋面上发生,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达到12级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热带气旋。它是地球上最大的一种旋涡,生成于热带洋面上的一个旋转很厉害的热带气旋,直径达几百公里到数千公里,垂直高度达数十公里,最大时速达200公里左右,其能量相当于400枚2000吨级氢弹-所释放出的能量。是一种强灾害性天气。一个台风的生成一般需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洋面不仅要求海水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第二是在台风形成之前,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虽然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其必要条件是先存在一个弱的热带涡旋;三是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地球自转的作用使低气压周围空气流进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中纬度以南,离赤道越偏北,地球自转的偏向力就越大,才能使周围的空气流入低气压。四是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如果垂直风速的切变大,就不利于能量的堆积。同时满足了这几个条件,就要生成台风了。每年的7到9月份是台风活动最为活跃的季节,今年7到8月份赤道辐合比较活跃,有较多热带云团或低压存在,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台风生成就比较多,加上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有利于台风登陆或影响福建、浙江一带。
我国所处的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热带风暴活动最为频繁而强烈的区域,我国是西太平洋沿岸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5年第5号台风“海棠”、第7号台风“榕树”、第10号台风“珊瑚”、第19号台风“龙王”均来自我国。
台风“艾利”登陆福建省福清市上空乌云密布
根据国际气象组织规定,为便于交流,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提出西北太平洋和南热带气旋命名方案,决定由这一带易受台风影响的14个国家和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140个),经批准后循环使用。
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平均有80—100个台风发生。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太平洋及大西洋上,而西太平洋又是台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从世界范围看,台风发生主要集中在4个地区:一是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这一带是西太平洋上台风发生最多的地区,全年几乎都会有台风发生;二是关岛以东的马里亚纳群岛附近,7—10月发生台风最为频繁;三是马绍尔群岛附近的海面上,以10月发生台风最为频繁;四是我国南海的中北部海面,以6—10月发生台风的机会最多。
台风的特点
我国台风灾害频次高、范围广。据统计:1949—1990年的42年中,在我国沿海登陆的台风共有290个,平均每年约登陆7个。台风登陆最多的年份是1971年,达12个;其次是1961、1967、1974、1989年,各有11个。台风登陆最少的年份是1950、1951年,各有3个。42年中5至12月均有台风登陆,但登陆时间主要集中在7、8、9月份,约占全年登陆总数的75%。台风登陆的地区几乎遍及我国沿海地区,但主要集中在浙江省以南沿海一带。42年中,台风总共在我国登陆368次,其中在华南沿海大陆有327次,占登陆总次数的89%。
台风“海棠”登陆我国东南沿海
风灾,指的是由风和风压直接产生的灾害,通常,在热带地区表面气压相差不大,一般在0.3%左右。一旦有台风生成,台风中心的气压常常低于平均海面气压5%至10%。台风中心气压越低,风速就越大。一个成熟的台风,中心气压一般为920—980百帕斯卡。风速与风压有密切关系,由于风速越大,风力越强,在每一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也越大。有的台风在其鼎盛时期,中心附近的最大风速都曾达到100米/秒。由此可见,台风影响时猛烈大风所造成的破坏是相当大的。
台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统计记过表明:威胁人类生存的10大类自然灾害有台风、地震、洪水、雷暴、龙卷风、雪暴、雪崩、火山爆发、热浪、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海潮(海啸)。而台风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尤其在亚洲和中国。台风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它的破坏力主要是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首先是强风,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有的甚至在60米/秒以上;其次是暴雨,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中可降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台风引起的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第三是风暴潮,当台风移向陆地时,在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下,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以猛烈的势力向海岸席卷而去,强台风的风暴潮可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
台风“海棠”登陆台湾海岸
台风在生成的过程中就开始积蓄和孕育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是极具破坏性的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台风的出现没有规律,都是短时间快速生成的;二是台风的破坏性巨大,由于内部聚积巨大能量,对建筑物的摧毁可为毁灭性的。台风可使所到之处公路发生塌方而造成交通中断,高速公路封闭,大面积停水、停电,造成混乱。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最为频繁而强烈的区域,我国是西太平洋沿岸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球每年发生台风80—100次,它们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平均每年约1.5万到2万人死于台风灾难之中,造成的经济损失则达60亿—70亿美元。我国自1990年以来因台风影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近260亿元人民币,自1988年以来我国因台风影响所造-员死亡数平均每年达453人。我国历史上有记录的最强热带气旋是1979年10月12日发生在太平洋西北的台风“提普”,中心持续风力为85米/秒; 1994年的17号台风是造-数遇难较多的一次,当年8月21日在浙江瑞安登陆的台风造成浙江1126人遇难;我国台风经常发生在夏秋交替时节,此时,台风影响时间较长,易使人忧愁,人的心情自然就容易低沉消极,精神也会萎靡不振。台风是一种低气压过程,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可造-体内缺乏氧气,使心脑血管、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加重病情。
台风也并非“一无是处”。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台风可以给所到之处带来充沛的降水,成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降雨系统,给人类提供丰富的淡水资源,对于缓解当地旱情、湿润气候、改善环境都有一定的好处;台风对于调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也有一定作用,热带地区由于接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因此,气候也最为炎热,而寒区正好相反。由于台风的活动,热带地区的热量被驱散到高纬度地区,使寒带地区的热量得到补偿。
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追捕台风
在国家卫星中心通过风云二号C星、新一带多普勒雷达等高科技设备的严密监视下,气象台终于宣布台风“麦莎”与北京擦肩而过,于8月9日早7:00开始减弱到8月10日在北京上空消失。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用现代化设备以可准确预报热带气旋了,预报技术程序可分为两个方面:热带气旋的实况分析和预报。热带气旋实况分析以FY—2C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和地面观测为目前的主要手段。自1960年4月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发射以来,全球海洋上的热带气旋无一被遗漏,通过卫星的可见光和红外通道可以清晰地观测到台风的云系图像,形象地揭示了热带气旋的水平结构特征。对于在远洋的热带气旋而言,气象卫星的观测资料是目前监测热带气旋状况的主要工具,同时雷达也是一种强有利的探测工具。为加强热带气旋预报-业务的发展,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在沿海地区布设了数部测雨雷达,因而形成了一道热带气旋警戒防线,对我国监测和预报热带气旋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我国沿海雷达不断更新,间距不断加密,对于热带气旋的监测能力也不断提高。可使台风带来的灾难降至到最低。
预防台风的措施
台风是可以预防的,当今的科技力量已经可以精确地预测出台风的具体移动方向、登陆地点以及时间。只要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趋利避害,受灾程度是可以减轻的。
(1)在台风来临前注意收听收看各级气象台站发布的台风预警信息,及时掌握台风的动向,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尽量减少外出,远离低洼地区以及海边等危险地区及树木、广告牌等危险设施或物品;将居住在危险地区的人们提前转移至安全的地区,尤其是居住在低洼地区或山坡等危险地区的居民。
(2)保护水土和生态环境对防抗台风工作是非常有益的,沿海地区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强综合抗台风灾难能力,高质量的水利工程也具有显著防灾效果;提高建筑物质量,是增强抗台风能力、减少人员伤亡的一个有效途径。合理安排农作物种植制度,使农作物生长关键期与台风频繁发生时间错开,可以大大减少损失。选择具有较强抗风的或矮杆的优良品种种植,也是减轻台风灾难的一项有效措施。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