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RNAi方法成功治疗小鼠肝炎
  • 美国科学家:有望让致病基因沉默
  • 用RNAi筛选Hedgehog基因(图)
  • 哈佛医学院科学家:让致病基因沉默
  • 生物技术的主角不仅仅只有DNA
  • 用RNA干扰来实现小鼠种系细胞基因敲除
  • RNA干扰技术为所有基因验明正身
  • 研究人员创造出转基因RNAi小鼠
  • 结合RNAi技术的新基因疗法
  • 科学家开发出组织特异性RNAi基因敲除技术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生命科学

    RNAi被《科学》评选为本年度最重大科学成就

    某些基因的表达。这种抑制作用后来在果蝇和其它生物中也观察到,被称为RNA干扰(interference ,RNAi)。生物学家逐渐相信,RNAi起着防止有害DNA或病毒破坏基因组的作用。    本年度最令人惊叹的发现出现在秋季,4篇检查了RNA干扰如何帮助引导一个叫做外遗传的奇特而普遍的遗传现象。外遗传指的是非由DNA密码变化引起的基因表达变化在至少一代中维持的现象。一种外遗传调控是由于叫做染色质的复合体形状变化引起的,染色质是DNA和某些组成染色体的基本蛋白的束状结构。通过改变形状--即变化紧凑度,染色质能够改变哪些基因需要表达的决定。    今年,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两种不同生物体中的RNA干扰现象,他们惊异地发现负责RAN干扰作用的小RNA对染色质的形状有着极大的控制作用。在这样的控制中,小RNA能够永久性关闭或删除一部分DNA(通过一个尚未很好了解的机制),而并非只是简单地使DNA暂时沉默。    这个新发现来自几个独立的研究小组。一个是冷泉港实验室的Shiv Grewal、 Robert Martienssen和他们的同事。他们发现缺失平常的小RNA的裂殖酵母细胞不能在基因组的某些位点正确形成一类染色质。科学家建立的理论是,在健康酵母细胞中,小RNA通过某种方式将其遗传材料放置到正确位置上。这就使DNA暴露于不同的蛋白质前,由此削弱了基因的表达;在这个特例中,小RNA破坏了正常的细胞分裂。    同时,其它研究小组如弗吉尼亚大学健康体系的David Allis和他的同事以及洛克菲勒大学的Martin Gorovsky也发现,小RNA在一种叫做四膜虫(Tetrahymena)的单细胞生物的分裂期间,能够诱导DNA缺失或序列改变。    酵母和四膜虫实验或许首先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会存在小RNA。在酵母和四膜虫中,小RNA狂热的活动集中在基因组含有重复DNA的区域。这些重复DNA称为转座子,能够在基因组中来回跳跃,插入到不同位点;它们不时会潜入转录机器中,被转录,从而引起疾病。虽然大部分还只是假说,但小RNA在生命进化的非常早期就进化出来以帮助保护基因组的稳定性,这是可能的。    RNA干扰只是许多仍需探索的领域之一。研究人员仍在试图查明,超过100种小RNA是如何良好地行使功能的。RNA干扰已被认为与引导植物的干细胞有关,因此一些生物学家认为,它可能有助于揭示哺乳动物干细胞的分化。如果果真如此,RNA干扰将被证明是操作干细胞的一个必需工具。如果小RNA象在酵母和四膜虫中一样也影响人类的细胞分裂,那么这个机器极小的破坏就会导致癌症。生物通编译自SCIENCE NOW相关新闻:RNA干扰揭示胆红素小分子的大作用(2002-11-28) RNA干扰,抗HIV新策略(2002-10-29) 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可能与RNAi有关(2002-10-8) 基因治疗“联手”RNAi(2002-9-19) Intradigm公司宣称RNAi技术有重大突破(2002-8-28)Allele公司推出RNA干扰领域的一种新技术:LineSilence(2002-7-15)  RNA干涉用于治疗HIV感染(2002-7-4) 比利时基因组公司建立线虫RNAi文库(2002-2-26) 冷泉港报道最新发现:RNA干涉抑制基因表达(2002-2-1) 用于药物靶点开发的高通量RNAi工具(2002-2-1)全基因组RNA干涉技术功能研究将后基因组研究推向新高度(2002-1-18)Genetica鉴定了RNAi复合物的关键蛋白(2001-8-13)生物通技术特刊之RNAi技术专辑: RNAi的回顾在细胞内表达siRNA引发基因沉默体外转录合成双链RNARNAi研究相关的产品介绍之一利用试剂盒,自己制备siRNAs或者dsRNA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