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人和老鼠基因表达,越老越多变
  • 基因研究得出惊人结论:贫穷竟是天注定?
  • 又发现另外两个婴儿猝死基因
  • 研发中的调脂药物及基因治疗
  • 做关键基因要领:在对的时间地点表达对的量
  • 敲掉的质子导致DNA损伤
  • 水稻中首次引入人类基因
  • 人类和黑猩猩的同一个基因组故事
  • 活体基因疗法成功恢复小狗免疫系统
  • 基因的派别斗争定雌雄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生命科学

    我国首次向世界公布300多万条血吸虫DNA序列

    心等单位,通过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下属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数据中心,向全世界公布了由我国自主测序的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共计300多万条DNA序列供全球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共享。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中科院副院长陈竺、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等启动数据共享。         这不仅是我国首次对人体寄生虫展开全基因组测序,也是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机构首次通过国内生物信息平台向全世界发布大规模基因组序列数据。         “蓝图”在握,有朝一日终可消灭血吸虫病         用中科院院士、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国屏的话来说,全基因组序列图是由“生命密码”画成的原始“蓝图”,基因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谱则是“说明书”,掌握了这一系列基础数据不等于大功告成。目前,应用于免疫诊断、预防疫苗和新药靶点等的研究正在同步进行。         血吸虫病在我国目前虽然已有较好的药物治疗,但耐药性已在实验室里出现,更重要的是,科学家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免疫诊断方法和预防疫苗。基因组研究因此被寄予厚望,期望能帮助科学界重新理解人(即宿主)与血吸虫(即寄生虫)之间的关系。比如,血吸虫病的传统诊断,看的是粪便里有没有虫卵,既麻烦又不准确;基因组研究正努力寻找血吸虫病的靶分子,诊断起来无疑更方便、准确、细致。据悉,目前的临床试验已发现了些许“苗头”。现在,科研人员们可以通过基因组研究,搜索候选蛋白,供疫苗研发之用。有了这前所未有的生物信息资源和分析技术平台,我国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的战略目标终有实现之日。         数量回升,“刁钻小虫”善迁徙、伪装和适应         日本血吸虫大概可算是世界上最“刁钻”的寄生虫之一了。这种成虫长约1.5厘米的“黑白双煞”——雄虫偏白、雌虫偏黑,因日本学者于1904年首先鉴定而得名,最中意住在江滩、湖滩和山区。全世界共有5种血吸虫,在我国的致病虫种就是日本血吸虫,轻则令人消瘦、贫血,重则导致肝硬化、肝腹水,甚至死亡。         在科技部“十五”863重大专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和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大专项的共同支持下,我国启动了“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和基因功能研究”。         此前,科研人员在世界上第一次对日本血吸虫的不同发育阶段、性别、表皮和卵壳等进行了大规模蛋白质鉴定。结果,“生命密码”泄露了这些“刁钻小虫”的“狡猾”:血吸虫表皮和卵壳中表达的蛋白,在排列上与其宿主十分相似,难怪它能逃避或主动对抗来自宿主的免疫攻击。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