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吸虫和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基因片段的注释和验证对认识血吸虫生物学特点、拓宽分子寄生虫学和分子进化领域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血吸虫病的诊断、疫苗研制和新药研究奠定重要基础。2003年,中外科研人员共获得了日本血吸虫43707条表达的基因片断,代表了1.3万个基因种类,约占日本血吸虫基因总数的65%—87%,克隆全长基因611条,并寻找和鉴定出一批与代谢、发育和性别分化相关的基因。这些分析结果发表于《自然》杂志的子刊《自然·遗传学》上。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科研人员首次采用了系统生物学研究策略和分析方法,利用高通量蛋白质组鉴定技术和策略在世界上第一次针对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性别、表皮和卵壳等进行大规模蛋白质鉴定,鉴定血吸虫蛋白质3200多个,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对多细胞病原体作全面和系统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在获得数据后,课题组详细比较了血吸虫转录组和蛋白质组之间异同,并对结果进行验证。另外,研究人员还对比了不同血吸虫种类的基因组信息,并探讨了血吸虫基因组与其他物种基因组的关系,获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具体包括六个方面: 在获得约10万个来自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性别的基因片段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分析表明,这些基因片段代表了约15000个基因种类,约占日本血吸虫基因总数的90%,其中8400多个血吸虫基因编码蛋白质。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日本血吸虫功能基因组公共数据库。 利用高通量蛋白质组鉴定技术和策略鉴定了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以及童虫、雌虫、雄虫的表皮和卵壳等蛋白质表达,共鉴定出3260个血吸虫蛋白。研究发现,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表达不同蛋白,与生活特点密切相关,这些数据为研究血吸虫生物学行为和致病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在血吸虫表皮和卵壳所表达蛋白中,有些蛋白与所寄生的哺乳动物宿主,包括人类有很高的序列同源性。这样血吸虫可以通过抗原模拟逃避宿主免疫攻击。也有许多氧化还原酶体系用于分解宿主攻击的分子。更为有趣的是,有些蛋白分子可以调节宿主免疫细胞,或抑制免疫细胞作用,或激发特殊的宿主免疫反应,有利于肉芽肿形成,最后排出体外完成生命周期。 研究还发现,日本血吸虫存在大量遗传多态性,是血吸虫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些多态性在不同地区血吸虫,包括来自我国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的血吸虫都大量存在,这提示开发血吸虫疫苗必须克服血吸虫这种免疫逃逸机制。 课题组分析了1500多个血吸虫基因分子进化过程,发现少数基因是在进化过程中有许多定位在血吸虫表皮和卵壳上,并且带有遗传多态性,说明血吸虫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尤其是在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中进化。 血吸虫除了有大量与其他物种同源的基因外,还有许多血吸虫特有基因。课题组找出1300多个血吸虫特有基因。这为认识血吸虫生物学特征、开发抗血吸虫药物以及研制血吸虫疫苗奠定了理论基础。全球血吸虫主要有六种,日本血吸虫存在于中国、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成虫寄生于人或多种哺乳动物的门脉系统,虫卵是血吸虫病最主要的致病因子,病人若不及时治疗,会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性水肿和腹水,导致死亡。 血吸虫病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1949年,全国血吸虫病患者达1200万人。解放后举国送瘟神,到去年为止,全国427个疫区已有253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4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目前全国血吸虫病患者大约还有100万人。研究机构简介: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在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在国家科技部、上海市科委、浦东新区政府、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等大力支持下,由上海地区相关领域科研单位共同发起建成的有关人类基因组研究与应用开发的新型科研机构。中心围绕当代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重大课题,建立先进的实验和分析手段,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并组织实施以及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促进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进程,在国际竞争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并推进和引导开创中国基因组产业。中心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将有限财力、物力投入到具有我国特色的多民族、多家系、多种疾病的基因资源研究与开发上。中心的主要目标是进行疾病基因和重要功能新基因的较大规模分离;争取获得一定数量的新基因全长cDNA序列和相当数目(若干MB)的基因组DNA序列。主要研究分析内容包括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基因组扫描,EST测序,高通量SNP检测,大规模蛋白质组学分析等领域。从蛋白质中榨出秘密一种蛋白:战胜肺结核的希望调节血细胞复苏的蛋白质被发现 发现有助于多发性硬化症检测的蛋白质Science:对细胞死亡至关重要的蛋白被发现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