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已注释的人类全长cDNA数据库对外开放 中国研究成果参与其中 |
|
|
|
面覆盖所有信息,如果将他们集合起来就会更为全面。新的数据库包含了超过2万个独立的单cDNA序列(unique cDNA sequences,生物通注),同时还包括基因功能、基因结构、组织表达模式、和疾病相关信息、在常规实验动物中的直项同源基因(ortholog——生物通注)等等信息。研究人员如果需要某个基因克隆,可以直接和相应的研究所联系。去年11月开展的再注释工作(A second annotating marathon,生物通注)又得到大约15000个新克隆,这些数据将会尽快处理后上传到数据库中。这个数据库同样接受注册投稿,对已经注释的数据分析帮助鉴别出了数千个原来未识别的潜在基因。Gojobori设想将这个数据库建成最大的cDNA信息库,并将这称为是日本对基因组研究领域最大的贡献。日本在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中起步较晚,仅参与其中6%的序列测定。但是,日本的3个cDNA研究项目却在这个数据库中参与提供60%的cDNA 数据。Gojobori表示日本研究人员希望在基因组领域作出独一无二的贡献。生物通评:Gojobori说日本“只”参与完成6%的人类基因组测序,但是领头建设cDNA数据库并贡献60%的数据,并将这个成为是日本对基因组研究领域独特的重要贡献。显然在Gojobori眼中这个意义比6%更为重大。相比之下,我们似乎少一点这样高瞻远瞩的魄力。什么时候中国人领头建设一个重大意义的项目,该有多么骄傲。不过南方中心的的研究工作成为6大项目之一,使得中国在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贡献又再次加分。然而,这又牵涉到另一个问题:每个重大项目必然需要巨额投入。国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还应该大力投入到无私奉献、没有回报的项目上?比如说中国花费不少资金(即使不是来自国家基金,也是要花钱的;即使比国外节省很多费用,也是花了不少钱的)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 从纯学术角度来说当然是应该的,纯粹的学者应该为求知、为人类奉献而求知,达到无我的境界,不求名不求利,无私共享成果,在不计成本和投入的情况下不求经济回报,科学无国界,连为国争光也应该是媒体宣传的手法而非纯粹学者的本意。站在这个角度上说,有幸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和这个人类全长cDNA数据库建设的人都是幸福的。可是站在功利一点的角度,国家还不富裕,资金是这么匮乏,将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有可能出经济效益的项目是不是更实惠?基因金矿的潜在价值有多高?一个潜在的肥胖基因价值3千多万美元,Amgen公司一个促红素年销售超过10亿美元......我们有多少研究人员能善于利用公开的数据,在基因组的金矿中淘出金子?已经打下1%的基础了,是在这个基础上努力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注册专利获得经济回报还是继续测不同物种的基因组序列直到测遍所有物种?同样有限的资金和精力,如果投入到研发上会如何?因为小的项目没有足够的经费,我们有多少课题或者毕业论文有自己的独创性而不是模仿??我们有多少独创的科研仪器或者试剂能走向世界?要知道只有掌握新基因功能、独创新技术,才能注册专利,才有可能得到巨额的回报,才会获得持续研究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建设起一个良性循环。迄今为止,我们有多少专利基因?基因治疗、DNA疫苗、RNAi技术......有哪个是我们的专利技术?我们有多少药物专利?我们有多少投入能最后转化成为生产力?都已经WTO好久了,现在中国DVD企业面临的专利困扰以后在医药市场上同样会出现,有人统计过以后有95%以上的药是需要付专利费才可以生产的,中国这么多药厂,好像都忙着在中央台打广告,没有时间考虑这些问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何善于利用公开的资源?这些都是在研究之余应该考虑的问题。虽然很多人认为学术应该和商业化脱钩,可是我认为,学术和商业化必须有机的结合,有经济来源的学术发展才能更繁荣,有坚实学术基础的商业化才能有更好的效益,才能更好的支持学术发展,这实际上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共生。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