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对他们进行矫治。 美国心理学会和精神病协会发表这一声明的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根本的带有哲理性的思想是,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源。无论是人的行为还是心理,都是千姿百态的。生物和人的发育、行为等也是千姿百态的,符合世界是多样性本源的原则,也因而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性指向没有好坏之分,只存在多数与少数之别。感谢基因!同性恋者为汉默的发现而欢呼 1993年7月,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丁·汉默认为,同性恋与基因有关。同性恋者和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在其X性染色体长臂顶端区域有一个叫做Xq28的基因,是这一基因决定了人们在性指向的同性恋。汉默等人调查了40名男性同性恋者,经他们同意提取其细胞做基因检测。他们发现,这40多人中,有30多人X染色体中具有相同的Xq28基因,因此认定Xq28基因可能控制着男性同性恋行为和趋向。 这一结果公布后,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许多同性恋者欣喜若狂。在美国同性恋者最多的城市芝加哥,同性恋者公开在自己的衣服上写上:感谢基因,妈妈!并上街游行庆祝。不过,也有人对这一结果产生怀疑,因为据说汉默本人就是同性恋者。但随后的一些研究也不断地表明,同性恋的确与基因具有某种联系,有其内在的生物学基础。雄性果蝇的同性恋行为旁证了同性恋基因的存在 对人同性恋行为的调查结果其实最早源于对动物同性恋的研究结果,动物的性行为为人类的同性恋行为提供了许多旁证。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奥登·伍德等把许多果蝇放在一只3·8加仑的广口瓶内,雌性果蝇成群躲在瓶子的底部和顶部,而雄性果蝇却互相追逐着,似乎在进行狂欢。这些雄性果蝇首尾相连,围成一大圈或排成一个长长的队伍,蜿蜒移动着。它们一边移动,一边与队伍中的另一只果蝇磨擦着尾部,即进行交尾,同时嗡嗡地哼着动听的音乐。伍德认为,这就是果蝇的同性恋行为。他们将被怀疑是雄性果蝇同性恋基因的某个基因片断移植给了上述果蝇,结果证实这种基因的确是同性恋基因。猕猴、羊、老鼠、牛……多彩的同性恋与双性恋世界 不仅如此,动物学家的大量研究和调查更为人们揭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动物同性恋和双性恋世界。大部分公猕猴通常是追逐母猴进行交配的,但公猴之间也会产生同性恋。一个常被引用的很典型的现象是,一只猕猴王拥有“三宫六院” ,但它还不顾自己的身份,迷恋上一只长得很乖巧的公猕猴,与它相拥厮混在一起,而且把部下进贡的食物分给这只公猕猴吃。 在调查羊的交配情况时,研究人员也发现,约有10%的公羊有典型的同性恋特征,它们对母羊的含情脉脉视而不见,却要找公羊进行恋爱和交配。有研究人员认为公羊中的这种同性恋比率与人类基本一致,这不能完全说是一种巧合。此外在老鼠、牛和加州雌鸥等其它动物中也有典型的同性恋和双性恋行为和趋向。对此一些研究人员的解释是,动物体内或大脑中的雌激素或雄激素水平有异常,因而造成了动物的同性恋,这同样是同性恋的一种生物学渊源。目前的变性只变外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变性 社会学和文化民俗学的调查表明,同性恋只不过是人们性指向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他的表现形式还有双性恋和变性。但无论是变性还是同性恋、双性恋,除了社会和文化的原因外,都可以从生物医学的根源上找到一些原因。 例如,对于同样不为人们所理解的变性行为,也有可能找到生物医学上的原因。不过目前这种认识还不统一。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大部分人要求变性只是一种易性癖,是一种心理异常或生活方式养成的习惯,并非具有生物学(基因)基础。 《国际疾病分类》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对易性癖规定了几条标准:1· 对自身性别的解剖生理特征表示厌恶,要求转变为异性的解剖生理特征;2·此种欲望至少存在两年以上;3·排除遗传变异、性染色体异常、雌雄间体和其他精神疾病所致;4·无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畸变与内分泌腺体的异常。 显而易见,上述标准和特征只是包含了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不具备易性的生理和生物基础。因此即使变性,也是只变外形而不变本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变性。但是,在分子生物医学、遗传学和基因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注意到,变性者和同性恋者一样,也有其内在的生物医学根源。变性术研究者认为应从基因上查找易性癖根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博士陈焕然是专攻变性术的研究人员。中国通过变性手术改变性别的约有140例,其中,由他主刀的有100余例。好几年前,著名舞蹈演员××就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做的变性术,当时主刀的是杨培英教授,陈焕然博士是助手。 结合这位舞蹈演员变性的情况,陈焕然博士说,现在他们对要求变性的人一般都要做性染色体检查,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检查。所有要求变性(男变女)的人性染色体都是正常的核型,即XY核型。这位舞蹈演员也不例外,是XY核型。他们都符合《国际疾病分类》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中的易性癖的特征和表现。因此,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由于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原因而要求变性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从他们的身上就找不出生物学的根据。因为性染色体正常并不意味着性染色体中的所有基因不出现多样性或“异常”。 只有从基因上找到原因,变性才有可能完全成功,对性指向的解释才可能做到比较全面和可信。性别由基因差异决定基因本身岂能无“性别” “男性基因”和“女性基因”的发现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同性恋和变性者的生物医学基础。 1991年,英国伦敦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的彼得·格德弗罗实验室的分子生物学家发现了“睾丸决定因子”(TDF),初步认定这是男性基因。此后研究人员又在男性的Y染色体中发现了一种称为SRY的基因,并认为它是决定性别的基因。而且在其他哺乳动物中也发现了SRY基因。研究人员认为TDF是一种遗传开关,一旦它被打开,就可能决定胚胎是否发育成雄性。再后来的研究证明,所谓决定性别的基因TDF就是SRY,所以也称SRY基因为“男性基因”。 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还有另一个基因决定着人和哺乳动物的性别,即所谓的“女性基因”。这一称为Wnt—4的基因也存在于Y染色体中,小鼠实验证明,如果该基因被激活和履行它的职责,所有胚胎都会发育成雌性,所以认为该基因是“女性基因”。 但是,基因决定性别和性指向也是非常复杂的。性染色体是一个较大的基因组,里面包含着许多基因,SRY和Wnt—4基因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种基因。 目前认可的正常性染色体是,男性为XY核型和女性为XX核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性染色体中所有基因、碱基对序列都按现有的男女性别标准或基因序列表现出来,也许还存在着性染色体内的基因和基因表型的多样性。例如,表现为XY男性核型的却在性染色体中查不出男性基因SRY,或SRY基因发生突变,因此可能表现为女性化;而表现为女性核型XX的,却在性染色体中找不到女性基因Wnt—4,或Wnt—4基因发生突变,因此可能表现为男性化。“性反转”男人和女人性别基因复杂性的特殊表现 性别基因的复杂性还有比较个别的现象,即“性反转女人”和“性反转男人 ”。 有研究人员统计过,在每500名女性中,就有一人是46XY染色体核型。这种核型当然是男性核型,但她们的外貌和外生殖器又表现出是女性,称为性反转女人。相应地,也有为数不多的46XX性反转男人,即染色体核型是女性,但外观又是男性。这些情况造成了性别和性指向的错综复杂,真真假假。 当然上述发现和解释都是初步的,还需要今后大量的研究来证实,但它们毕竟涉及了同性恋和变性的生物医学基础。笼中的雄金翅雀少了雌雀同性恋就会增加 人和动物的同性恋或双性恋并不仅仅是基因表达、性腺分泌性激素和性激素代谢的结果,环境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关在动物园笼子内的金翅雀如果雄雀的比例太少,雌雀的同性恋现象就会增多,但如果把它们都放到大自然中去,这种现象又会减少。 同样,人的同性恋现象也受到环境影响。比如,监狱和军队环境中就会产生较多的同性恋现象。一些社会学、社会医学和心理学的调查也表明,在某些单亲家庭和一种单一性别占优势的家庭环境中(如男性过多或女性过多),也会造成男性或女性的同性恋现象。 不过,无论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即使情感和-的理由有千万条,似乎谁也没有理由在性和-上持随意的态度。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