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证书”,自己也得到了意外的奖品———员工颁给他“最佳聒噪奖”———一个桔-绒毛娃娃,嘴巴会闪着红灯哇哇大叫。杨教授有点尴尬,这说明员工一致公认,尽管他身材矮小,却能在实验室里发出很高分贝的声音。 23岁的反应员杜玉涛在员工颁奖大会上获得了荣誉,她从人群中蹦出来,笑着跑到杨焕明面前领取了荣誉证书。这个河北医学院的研究生一连用了几个“特别”表示自己的心情:“真的特自豪。我刚来的时候不太知道1%是什么,后来明白了。老板(指杨焕明)说所有参加1%的人都有证书,我就特别想要,我觉得自己抓住了一个一生难得的机会。我特别喜欢这里的气氛,博士、硕士生特别多,都在玩命地干。” 刚来时,杜玉涛看到走廊里贴着《1%任务感谢您》,长长的借钱者名单上大约有100人、当时所有员工的名字。这种捉襟见肘的状况是她无法想象的。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封标着“急!!!”的“鸡毛信”,———“我中心已于1999年7月7日在国际人类基因组正式注册,承担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测序工作……现由于资金尚未到位,急需一笔资金购买设备及试剂。现以杨焕明、于军、汪建、刘斯奇(中心4位主任)4人的名义,向您借款……借款方式:借用您的定期存单或活期存单……1999年7月22日”。 据了解,国家对1%项目的投资一共4000万元,包括中国科学院1000万元,科技部3000万元,由中科院遗传所等3个参与工作的基因研究中心分。科技部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国家已鼎力支持,但这笔钱只能用于买试剂等日常用品,不包括购买设备。 记者采访时,中心刚到货30台测序仪,每台16万美元。由于资金问题,现有的46台测序仪只开了17台。测序仪一旦开动就不能停机,如果全开,每天要耗费20万元。作为私营企业,专为1%项目而成立的华大基因中心,采用何种商业模式得到昂贵的设备,杨焕明教授没有透露。 正在上网的杨焕明点出一段段蓝色竖道(已完成的基因序列片段),眼里放着光说:“我们有一个浪漫的想法,只要人类还在这个宇宙里生存,这张图对人类是最重要的,基本数据不会变。”他指着旁边标注的“Beijing”说:“这就是中国人的名字啊。” 在测序室外的一面墙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歌词: 注: *此歌词是基地的年轻人根据王菲的歌词改写的,表达了他们的心情。 *跑多少,指开动测序仪做出多少数据。 *80kb指每一块模板至少应产生8万对碱基的数据量。 *天造地设: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差异只有0.1%,人类基因亘古不变。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