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这种芯片对防止古老的肺结核的再度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悉,给硅片注上DNA,采用的是一种以喷墨印刷技术为基础的技术。这种技术比照相平印术速度快而且灵活性更高。 把药仓放入人体内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制作计算机芯片的先进技术,开发出一种长效植入式超微硅芯片,其药效在人体内可长达3年或更久。这种生物芯片是一个带有多达1万个微型凝胶片的玻璃片,每个凝胶片的作用相当于一种微型试管。与每个凝胶片相连的是从一种具有抗药性的结核菌菌株上取得的一小段DNA链。 这种超微植入式硅芯片面积约17平方毫米,厚度仅0.3毫米(其体积约为一粒大米的四分之一)。但在这微细物之中,却存在着34个正三角形的独立的“贮仓”。每个贮仓的容积为25毫微升(1毫微升等于十亿分之一升)。它们被用来存放液体药或固体药粉。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已设计出一种利用弱电流来“打开”硅片内“药仓”的新方法。他们发明的超微芯片,最多可容纳1000个三角形药仓。病人只要在医院做一个普通外科小手术,即可将这种高技术超微硅芯片植入皮内,病人毫无痛苦。如小小硅片每天释放其中一个药仓,则1000个药仓足足可供使用3年之久。 帮助恢复视力 由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艾伦·切伍医生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发展的一种技术,可以在视网膜上安装“无线录像眼球”和一个微小并以激光为动力的微芯片,这种技术总有一天会让盲人恢复一定的“视力”。这种眼内假视网膜,即为“眼睛芯片”。它的治病原理是,用一个小的摄像机向固定在视网膜后面的微芯片发送图像,而芯片电极生成的图像能刺激视网膜,这样盲人就会“看”到东西了。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威尔默眼科研究所的专家马克·赫马云博士说,这种假眼对那种后天失明的人最有效。因为他们以前曾经看见东西,只是后来伤了眼睛才失明的。这种先天的视觉功能有助于配合假眼恢复视力,而假眼对于那些先天失明的人效果可能不理想。 美国威尔默眼科研究所的科学家正在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电子工程师合作研制这种假眼。整个系统还没有正式在人身上进行试验,可是研究人员已对系统的组成部分进行了十余年的试验。另外,赫马云博士说,手术室里有17位病人已做了尝试。在他们的视网膜上直接安装上了小电极,过了几分种,大部分人都看见了光线,还有几个人居然能分辨图像和颜色。其中有个病人,是来自马里兰州夏普斯堡的哈罗德·切尔西,今年已有72岁,在安装了“眼睛芯片”后,能够认清由一个个光点组成的字母“H”。切尔西兴奋地说:“他们是第一次在我眼中进行了试验,我知道他们在朝正确的方向努力。” 防止和减少医疗事故 近年来日本频频出现手术不到位、医生抓错药等医疗事故。为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日本东邦大学大森医院与NEC信息公司、住友3M公司和VX磁卡风险公司共同研制了一种能贴在手指甲上的身份识别芯片。他们计划在年内将这种芯片投入实用化。 最近,在日本的火车、地铁车站检票口及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处,将开始使用非接触型磁卡。带着这种磁卡,不用再把卡放到检票机和测卡机内,就可通过检票口或收费站。新开发的能贴在手指甲上的身份识别芯片,就应用了这种新技术。在微小的集成电路芯片内,记录着患者的姓名、年龄、血型以及手术日期、手术部位、主治医生、有无过敏等内容。这种芯片可贴在大拇指的指甲盖上。同时在医院的手术室、检查室和病房内都设有专门读取这种芯片的识别器。比如,错把没有预约手术的患者送到了手术室,那么经过芯片检测,检测器就会发出警告,使医生及早避免错误。 目前这种芯片已做到5立方毫米大小。但考虑到指甲本身不断生长的特点,科研人员正在开发3立方毫米大小的芯片,并争取在年内达到实用化。 未来的应用更广泛 最近,日本凸版印刷公司将和东京大学、东京工科大学合作,共同开发能解析人类遗传基因的医疗器具“DNA芯片”。他们的目标是要能生产出大量成本低廉、精密度高的DNA芯片,以期将原本只用在研究上的芯片能推广到各种医疗市场。凸版印刷公司希望,将运用在半导体零件制造上所积累起来的微细加工技术,建造出一家生产一张芯片售价在5000日元以下、同时可以批量生产DNA芯片的生产系统。 东京大学研究遗传学知名教授轻部征夫等人,将提供凸版印刷公司独自开发的基本技术,使芯片的精密度比现有的DNA芯片来得更高。东京工科大学希望,能在欧美大学、企业以及日本医院的协助下,取得输入芯片的遗传基因,他们将对取得的整个信息做成资料库来进行管理。 摘自:解放日报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