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首先,用更换培养液的方法代替转移胚胎,大大提高了胚胎的成活率。他们在比较了两组受精卵在新旧两种方法下的发育过程后发现,在48小时内,芯片里有75%的胚胎成长到适于移植的阶段,而培养盘里的受精卵则无一发育到这一程度。科学家们进而将这些早期胚胎移入母体,结果诞生了一个个健康而正常的后代。科学家指出,这表明芯片方式不会对后代造成有害影响。 其次,芯片方式可以一次培育多个胚胎,并且由于各受精卵在单独的导管内发育,人们可以对每个胚胎进行控制和检验,及早发现基因有问题的胚胎,以保证胚胎的质量。 最后,在受精卵发育到胚胎的过程中,需要用一种酸性介质将受精卵表面一层保护性的膜破坏掉,以促进胚胎的发育。传统的方法是,科学家将受精卵放入这种酸性介质内浸泡,观察到膜破裂后再迅速将其从介质中取出。而在芯片内,可以用流动的介质冲洗受精卵,这种方法不仅加快了保护膜破裂的速度,还减少了对胚胎的损害。 毕比和马休宣布,他们的研究目前仍处于提高家畜的生育能力阶段,但最终目标是将这一新技术运用于人类胚胎的发育。不过,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害:且不说这种“生产婴儿”的方法像极了电影《勇敢新世界》中描绘的科幻场景;单是在排除基因有问题的胚胎这一点上,新方法诚然可以提高受孕机会、降低婴儿未来患病的机率,但正如一位科学与伦理学家所指出的那样,从长远看来,这种方法同时减少了人类基因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它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还不得而知。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