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图型分析以及疾病的基因诊断等领域的一种新技术产品。 几年前,美国商业界权威杂志《财富》对其重大意义进行了如下阐述“微处理器使我们的经济发生了根本改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生物芯片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更大……” 可以说,生物芯片的影响力并没有被外界低估,反而被给予了无以复加的追捧。 根据有关数据和预测,2000年全球生物芯片市场为120亿美元,2001年的这一数额已上升到170亿美元,而2005年全球生物芯片市场预测值是200亿美元——仅美国用于基因组研究的芯片销售额将达50亿美元。 在很多人眼里,这将是一个“热钱奔腾”的领域。一时间,生物芯片概念充斥了国内整个生物技术界和资本投资界。 自1997年,我国开始涉足生物芯片领域。据统计,当年的市场份额是54万元人民币。然而5年之后,这个数字已被改写为5387万元,市场规模扩大了100倍。国内生物芯片行业经历了一个-澎湃的高速增长期,其增长远远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速度。 “这个阶段只是一个泡沫。”《生物技术世界》副主编温民能告诉记者。 事实上,从增幅来看,全球生物芯片市场的增长速度是趋缓的,1998年比上年增长80多倍,而到2001年,增幅只有42%。自2002年以后,国内生物芯片也没有逃脱这个趋势,越鼓越大的泡沫濒临破碎。 2003年初,主流财经媒体相继报道揭露我国生物芯片行业存在的泡沫。2001年末至2002年初,我国生物芯片企业龙头联合基因开始大裁员。联合基因面对的融资环境也在迅速改变,主动上门要投资的现象不见了。2003年初,继上海三毛、鞍山合成、浙江中汇等上市公司退出联合基因之后,上市公司星湖科技也表示决意退出博星,因为博星的产品开发离市场还有很大的差距。生物芯片行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寒流。 去年10月,星湖科技总经理陈超菊向投资者澄清:“我们对该产业从开始到现在始终有信心,但是这些产品的市场推广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要取得营利还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我们暂时退出,以后待时机成熟时再次进入。” 市场从爆发到冷却,投资由冲动到理性,陈的解释给9年来生物芯片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总结陈词。 市场容量的反省 陈超菊的话也表达了另一层含义:回归理性的生物芯片市场开始反省,期待重生。 根据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的报告,美国Affymetrix公司是目前全球生物芯片领域的霸主,其市场份额约占全球1/3~1/2。该公司2003年首次实现了全年盈利,净收入1400万美元,这也标志着生物芯片技术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全球生物芯片市场正快速走向繁荣。预计今后5年之内,生物芯片的市场销售将从科研进入临床,销售预计将从2004年的15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200亿美元。 但是,“中国的生物芯片市场并不如想象中这么乐观。”温民能作为行业的观察者也一直关注着生物芯片行业的发展和走向。此前,通过对国内多家生物芯片公司调查采访,他撰写了数万字的报告来反映国内生物芯片市场的面貌。 据温介绍,2003年7月,国际知名的市场研究和数据分析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发布的报告《美国生物芯片和设备的市场和业务》认为,2002年的全球生物芯片市场规模是11亿美元,将以19.5%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2007年将达到27亿美元。当年底, Lehman Brother公司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全球芯片市场约有8亿美元的规模。2004年3月,英国Frost & Sullivan公司的分析报告《世界DNA芯片市场的战略分析》认为,全球DNA生物芯片市场每年平均增长6.7%,2003年的市场总值是5.96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9.37亿美元。 温民能认为,3家单位估计的全球生物芯片市场总额的数据相差不远,他们估计的数据体现了这个产业的客观市场规模应该在8亿~13亿美元这个范围内。而根据Affymetrix公司《2003年年度报告》披露的信息估算,如果最近5年的市场增长速度保持下去,今后5年的全球市场将增长2倍,至2008年,全球市场将达到20亿美元左右,2010年将可能增至30亿美元左右。 然而,国内的生物芯片市场增长幅度可能更为有限,因为目前市场主要集中在研究芯片。 “现在研究芯片市场份额估计也就1亿多元人民币,国内市场约为全球市场总规模的2%。”温民能告诉记者。因为市场形势不明朗,国内所有生物芯片企业都没有上市,业绩不公布,甚至有些产品的价格都不愿意公开,所以计算起来很困难。“但是,去年已经有业内专家在公开的场合引用我估算的这个数字了。”温民能说。 寻找最短距离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接下来该怎么走,如何找到产业突破的最短距离,这是冷静之后的生物芯片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2月26日,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湖南分中心正式落户湖南湘雅三医院,研究中心与医院双方协商决定将在蛋白质芯片用于临床检测以及开发方面进行多项合作。 这是生物芯片市场开拓的一项积极举措。事实上,不局限于研究使用而将生物芯片应用于临床一直是很多产业人士的梦想,因为潜在的民用市场显而易见要大得多。但是这个被认为是更广泛的市场一直没有启动起来,而这恰恰从一个方面暴露了目前国内生物芯片产业化受阻的软肋。 对此,赛迪生物咨询中心的产业研究员袁佐平认为,由于目前的生物芯片企业不能有效发掘已有生物芯片产品在临床上的广泛功能,并相应成功实现对细化市场的准确定位,生物芯片产品尤其在面向个人的临床诊断应用上尚未得到市场的认可,商品化程度不够。 温民能比较认同这种看法。国内生物芯片要赢得更广泛的市场,需要静下心来加强基础研究使得技术能突破瓶颈。 最近,罗氏公司发布了一款名为Amplichip的生物芯片,这是第一个通过FDA审批、用来确定病人对一系列药物反应的基因检测设备,它能够检测出人体对药物的吸收程度。 “像罗氏推出的这款芯片,一推向市场马上就会有成批的订单。”温民能告诉记者,现在国内市场上的临床检测芯片的市场推广却并不顺利,存在着检测不准、重复性差、价格昂贵的问题,“性价比差,而且可替代性强,市场当然很难打开。” 据了解,目前国内生物芯片产品主要是用于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表达谱芯片。这些临床检测芯片,大多是低密度的表达谱芯片和SNP芯片的简单技术移植,并且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自动化存在的技术问题很多。在具体应用中,这些产品用在低端个人诊断市场上成本过高,而在制药厂新药高通量筛选等高端企业级应用上,使用效果又不够好。 也有企业人士指出,由于目前生物芯片国内市场的秩序还比较混乱,获得国家许可的临床检测芯片在医疗市场上打不开;而有些质量低劣的产品给本来就持怀疑态度的消费大众带来了负面影响。 2003年后,生物芯片在SARS的病毒检测上的成功再次让很多企业抱定了对生物芯片的信心未来。但是温民能说:“和制药行业一样,也存在低水平重复和模仿倾向的生物芯片行业需要在概念冷下来后重新明确自己的定位。”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