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干细胞 明天的组织工厂 干细胞是指尚未发育成熟的细胞,它具有再生为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医学界称其为“万用细胞”。很多疾病,像心肌梗塞、糖尿病、帕金森症等,均涉及细胞的死亡,如脑细胞、心肌细胞、胰岛细胞。如果医生能将干细胞分离并使它们向特定的方向分化,就可以用健康组织替代病变组织,这是非常困难的。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科学家从1998年起已设法分离出干细胞,并生长成为神经细胞、肌肉细胞、骨细胞等,但过程还不能控制。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人类可以掌握胚胎干细胞向不同组织细胞“定向分化”的条件,弄清胚胎干细胞发育的调控机制,从而在体外大规模地培养,并最终将之移植到病人体内,去修复受损的组织或器官,那么这种治疗方法的威力将是难以置信的。 干细胞治疗为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福音,同时这项研究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美国目前有40余家风险企业在从事这一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其中一些公司已把它推向商业化阶段。据有关机构预测,干细胞医疗的潜在市场大约为800亿美元,如果将药物等有关的产业计算在内,2020年前后的全球市场规模可达4000亿美元。 干细胞 新世纪的争夺 据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李凌松教授介绍,干细胞研究以及用干细胞技术来修复坏死组织的干细胞生物工程是最近三年才兴起的生命科技新领域。 由于具有广阔的医疗前景和巨大的商机,进入新世纪后,有关干细胞的争夺开始进入白热化。首先是英国众议院通过法案,允许科学家克隆人类早期胚胎,并从中提取干细胞进行研究;法国部分学者在3月联名向法国科研部长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呼吁政府大力加强对干细胞研究的扶持力度;4月美国科学家首次从脂肪中分离出干细胞;6月德国波恩的科学家成功地为一名未出生的男婴在母腹内进行了干细胞移植。日本京都大学再生医科学研究所也在这一月向该校伦理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加强胚胎干细胞研究,开发国产化的人体胚胎干细胞;中国则在6月完成了人体神经干细胞和角膜干细胞的移植。 虽然各国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处于干细胞研究领先地位的仍然是美国。不过,他们的研究在2001年4月以后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克林顿政府对干细胞研究是比较支持的。去年8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布了联邦政府资助人类多能干细胞研究的指南,为NIH资助科学家进行胚胎干细胞研究铺平了道路。但是,由于胚胎干细胞取自堕胎或流产的胚胎或者胎儿组织,这份指南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大规模的伦理争议。今年4月25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决定取消原定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经费申请案的审查会议。该申请案是美国第一例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经费申请案,有关方面认为,这意味着布什政府将不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进行资助。 布什政府的这一决定激起了许多患者和科学家的不满。曾饰演“超人”的著名演员克利斯托弗·里夫和7位科学家因此将美国卫生福利部(HHS)及NIH告到哥伦比亚地区法院,指控布什政府阻挠资助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导致潜在治疗方案被迫延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里夫1995年因坠马导致瘫痪,而干细胞让他看到了摆脱轮椅的希望。另据《华盛顿邮报》7月14日报道,前第一夫人南希·里根一个月前致信现任总统布什,请求联邦政府继续为使用人类胚胎的干细胞研究筹集资金。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患有早老性痴呆症,很多科学家认为,干细胞研究能够帮助治疗这种疾病。据悉,迫于国内反对和支持两方的压力,布什将在近期决定是否允许政府出钱支持干细胞研究。 美国干细胞研究缺乏政府支持,无疑给其他国家的干细胞研究提供了大好的发展契机。日、英、法等国都在加紧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力图在这场干细胞的全球角逐中取得优胜。北大的李凌松教授则认为:由于干细胞研究的关键技术只是在最近两三年才得以突破,我们和西方国家处在比较接近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这一领域,中国最有可能完成科学上的原创性贡献。 美好愿望能否造就健康 科研人员已经证实干细胞具有再造的魔力,我们也知道干细胞治疗将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福音。但是这一天的到来究竟有多远呢? 有关专家表示,现在的种种尝试仅是开始。用干细胞技术治疗疾病至少还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把一种组织的成体干细胞直接移植给相应组织坏损的病人以治疗疾病。 第二阶段则是如果掌握了干细胞向某种组织细胞分化的条件,就可以在体外对干细胞进行诱导使之“定向”分化成所需的细胞。对于某些遗传性疾病,还可对干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对经过“定向分化”或“基因修饰”后的干细胞进行筛选后,把“合格”的细胞移植给病人。 乐观的估计,达到这个水平大概需要三到五年时间。这种“细胞或组织替代”技术可望用于那些因某种细胞死亡而引起的疾病,比如糖尿病、帕金森病等。 最理想的阶段就是第三阶段:即在体外进行“器官克隆”以供病人移植。真正在体外形成一个具有正常生理功能和结构的人体器官,绝不是五六年就能实现的。目前,“器官克隆”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当然,这个“美好的愿望”最终一定能够实现,但是现在还没有哪个研究者能对这个时间做出精确的推断。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