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四大关键词频现联合国气候大会
  • 专家预测:2020年中国可能成为第一大油品进口国
  • 新能源开发:焦炉气制氢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
  • 研究称海洋浮游生物爆发导致云量增加
  • 金属材料成抗癌良药
  • 三分之二乳腺癌早期患者可活20年以上
  • 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全面展开
  • 85%中风可预警
  • 生物结皮技术改善荒漠地表环境生态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生命科学

    科研真伪界定是道复杂的国际性难题

        科学时报2006年11月10日讯   11月9日,科技部针对科研活动中的不端行为出台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目的在于铲除科研活动中滋生腐败的土壤,治理学术浮躁等不正之风,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环境。事实上,在此《处理办法》出台之前,科技部曾推出过一系列政策法规规范科研行为。如《关于改进科技评价工作的决定》、《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科技部科技计划课题预算评估评审规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科技部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方案》等等。在科技部当天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有记者问:“为什么这些法规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什么还有‘汉芯事件’出现?”     对于科研活动中的不端行为,许多国家都设立了专门机构,形成了专门的处置办法。美国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在联邦政府“廉洁与效益总统委员会”下设了“科研不端行为工作组”,出台了《关于不良研究行为的联邦政策》;丹麦科技与创新部也设立了相关机构负责调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一向以关注经济问题为主的经合组织,最近也在其“全球科学论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