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目前,我国产煤量的50%以上用于发电,今后这一比例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因此,发电企业努力实现燃煤的清洁高效发电,既是积极参与建设节约环保型社会的重要社会责任,也是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 大势所趋,清洁高效燃煤发电 从世界范围内看,煤基发电技术主要有传统的煤炭直接燃烧发电和新兴的煤炭气化发电两大技术路线。 当今得到广泛应用的煤炭直接燃烧发电技术主要有超临界、超超临界、亚临界、循环流化床燃烧发电等几种,对污染物采取的是“尾部处理”治理方式,即通过安装脱硫、除尘及脱硝等设施实现达标排放。在提高发电效率方面,采用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技术是煤炭直接燃烧发电的主要选择,今后的发展方向是研发新型的耐高温材料,逐步提高主蒸汽的压力和温度等级,进而提高发电效率,降低供电煤耗。华能玉环电厂是我国第一个采用100万千瓦等级超超临界机组的示范工程,机组的设计参数为:主蒸汽压力26.25MPa,温度600℃/600℃,一次中间再热,发电煤耗约272克/千瓦时,净效率达42.4%。 煤气化发电技术采取的则是“先治理后发电”的污染物控制策略,目的在于更为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和汞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煤气化发电技术原料适应性广,尤其适合利用高硫煤等资源,并可将煤炭中的硫元素回收再利用。另外,国内外的众多研究表明,煤气化发电技术在应对今后的二氧化碳减排问题时,比传统的燃烧发电技术应具有更多的技术经济优势。同时,煤气化发电利用“燃气轮机-蒸汽轮机联合循环”,以及未来的“高温燃料电池-燃气轮机混合循环”等技术,将成为提高发电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从世界上已建成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即IGCC)示范电站来看,30万千瓦等级IGCC的净效率已达到了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的水平。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倡导并积极推进的绿色煤电计划就属于煤气化发电技术的范畴。 上述两种发电技术路线各有优势,互具特色,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两者的目的都在于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清洁、高效的电能,但从目前看,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相对成熟,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利用,而煤气化发电尚处于从示范到商业化的过渡阶段。因此,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仍将是近期我国发电技术的主要选择,而煤气化发电则主要着眼于在中长期内努力实现燃煤发电厂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 2 清洁高效,华能集团孜孜以求 华能作为我国最大的独立发电商之一,是能源领域的重要国有骨干企业,从成立之初就一直注重采用高效、节能、环保的先进技术,多年来依靠科技进步,在一些领域始终保持着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同行业创造过多项第一,为我国电力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于一贯重视采用先进、高效、环保的发电技术,华能所属燃煤电厂的供电煤耗(2005年,平均供电煤耗为345.8克/千瓦时,但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5克/千瓦时)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目前均处于全国发电行业中最低水平。如图1)。 图1 我国发电行业供电煤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 为积极响应政府建设节约环保型社会的号召,推动燃煤发电技术和电厂管理的不断进步:2004年,华能启动了绿色煤电计划。2005年8月,华能作为17家中央企业之一,积极响应“全民节约,共同行动”的号召,在人民大会堂与国资委签署了节能承诺书,力争经过3~5年的持续奋斗,使万元GDP能耗、取水量、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国际同行业可比先进水平。2006年1月,华能发布了创建节约环保型企业规划,计划在年内建成4~5个节约环保型示范电厂,并在“十一五”期间投资69亿元,用于345项节能、节水和污染物减排技术改造,使2010年华能燃煤电厂单位发电量的SO2、NOX和烟尘排放率分别降到3.03克、1.9克和0.5克。 3 绿色煤电 技术进步的新篇章 绿色煤电计划拟以煤气化技术为龙头,集成空气分离、煤气净化、高温燃料电池、二氧化碳捕集和埋存等多领域、跨行业的高新技术,旨在大幅度提高能效,实现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是以发电为主的新一代煤炭综合利用技术体系。 3.1绿色煤电计划的发起 为开发新型的高效清洁能源利用技术,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于2004年提出绿色煤电计划,力图以企业自主创新方式,研发出世界上最先进水平的煤电技术。目前正与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合作,分系统设计集成、煤气化、煤气净化、制氢和二氧化碳分离、燃料电池、富氢气体燃烧和二氧化碳埋存等7个技术专题,筹划研究工作。 2005年,华能成立了“绿色煤电”项目工作小组和课题组,编制了“绿色煤电”第一阶段工作计划,与西北电力设计院一起完成了“绿色煤电”第一阶段IGCC技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