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多种海洋生物新品种被发现
  • 大豆让飞机升空 阿根廷空军研发生物燃料
  • 专家预计2020年生物产业占中国GDP的5%
  • 母体影响后代I型糖尿病发病率
  • 国际有机岩石学学会第23届年会在京召开
  • 哈勃望远镜观测到宇宙中最古老的星系(图)
  • 美国研究表明:泛酸激酶结构揭示抗生素耐药机制
  • 新加坡研发新癌症疗法 可以更有效杀死癌细胞
  • 展示疾病和药物关联预知新药作用 美绘制出首张疾病和药物联通
  • 九大新兴技术引领2006年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生命科学

    坚持科学发展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

    ;  研究生教育结构不合理,不仅对教育的科学发展有害,对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以往的多次学位授权学科审批工作中,政府都力图通过全国学科布点调整来改善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地域结构和层次结构等,但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确立以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势在必行。     第一,合理调整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结构。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市场的逐步接轨以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应变更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增强研究生教育的自我发展和市场适应能力。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应立足于调整规模与结构关系,放权有度,搞活而不迷失方向,在不断简政放权以激发高校办学自主性和自觉性的基础上,加大国家宏观指导与评估监控力度,政府调控,高校自律,社会监督,研究生广泛参与,从而使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结构日趋合理。     第二,合理调整研究生培养模式结构。就招生的计划性质而言,要打破过去壁垒森严的计划内外界限,实行有利于研究生教育和谐统一的招生制度;就培养方式而言,要大力发展职后研究生教育,改变过去比较单一的学术性学位教育模式,试点举办课程硕士培养,加快专业学位教育,使研究生教育真正与需求统一起来;就培养学制而言,要切实突出研究生教育因材施教的特色,实行更加灵活的弹性学制;就培养形式而言,要加强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同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结合,拓宽融资渠道,拓展研究生先在高校学习课程后在企业或科研机构搞研究的两段式、多段式培养形式,并注意搞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三,合理调整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构成中,传统学科和基础学科比例偏大,应用学科特别是新型应用学科比例较小,有职业背景的职后专业学位教育才刚刚起步。据不完全统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国家允许少量招收委托培养与自筹经费研究生制度的实施,传统学科如哲学、理学、工学、农学等学科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占当年招生总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应用学科的招生人数比例在上升,一些新型应用学科如管理学、生命科学等出现并快速增长,加之近年来职后专业学位教育的逐步开展,反映出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亲和力;研究生群体也开始把注意力投向市场和社会需求,关注就业与未来收益状况。     第四,合理调整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从微观角度看,一所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不仅是该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研究生教育和谐发展的基础。如果研究生教育真正贴近社会,各方受益主体在成本核算压力的作用下必然会理性选择,社会需要和可能发展多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用人单位缺少和能够聘用多少不同层次的人才,高校则培养与提供相应规格的研究生。这样将使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与形式更加丰富,对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合理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地区结构。随着国家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缺乏越来越凸显出来。研究生教育对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促使我们考虑采取措施适度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地区结构。     第六,合理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受益结构。要保持与稳步发展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享受研究生教育,保障研究生教育受益机会的均等;不断改革教育财政政策,提高我国教育投资的整体收益比率,实现教育投资效益最大化,从而在根本上保证全社会公平受益,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除此以外,还可以探索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计划,比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变革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成本单纯由国家承担的投资体制,改为由国家、用人单位、高校和研究生个人等直接受益主体合理分担成本、其他间接受益主体(家庭、亲友和社会捐助者等)补偿教育成本不足的制度,从而建立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的市场调节机制,通过制度调整来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