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巴西数学家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
  • 科学家开发出简便、快速且廉价的脑膜炎试纸
  • 科学家发现细胞衰老的一般机制
  • 厚1/3、重1/5! 东丽利用1枚薄膜实现直下型背照灯光线扩散与聚光
  • 《自然-方法学》:极端DNA合成独具潜在应用价值
  • 数分钟从痰液中识别九成以上癌细胞 纳米颗粒将助诊早期肺癌
  • 在猜想与定理之间
  • 揭开13个有趣的动物之谜:谁说老鼠喜欢奶酪
  • 国际科技领域的若干新趋势应予重视
  • 一份未出版的报纸揭密科学家牛顿鲜为人知的重要研究(图文)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生命科学

    反渗透除污阻垢技术

    用阻垢剂则是借用锅炉水和循环冷却水工业用阻垢剂而发展来的。   第一个借用的阻垢剂就是六偏磷酸钠(SHMP)。自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反渗透脱盐装置诞生以来,酸+SHMP一直被用来控制RO系统的碳酸垢或硫酸垢,这被认为是RO系统中的传统预处理方法。但酸会导致设备腐蚀,腐蚀物会堵塞膜,使脱盐率下降,而且酸的运输和贮存也不方便,操作时也会产生安全问题,另外需要增加苛性钠脱碳酸装置或脱CO2装置。SHMP是无机盐易分解为正磷酸盐,即可与Ca2+形成磷酸钙而成为致垢剂,又可作为细菌生长的营养源而产生生物污垢。考虑到上述这些因素,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外市场上不断出现许多新型反渗透专用阻垢剂,如Pfizer公司的Flocon100、BFGoodrich的AF-100、Calgon的EL-5600等,这些新型的反渗透专用阻垢剂能在大范围的给水pH范围内使用,与酸相比没有腐蚀性,而且操作安全;与SHMP相比不易分解,储存期长。由于竞争的目的,这些新型反渗透专用阻垢剂的配方和组成往往被其制造方和销售方保密,并且大部分是专利配方。其配方属于制造方和销售方的商业机密。从国内外已发表的反渗透阻垢方面的文章中,其反渗透专用阻垢剂的种类及配方都没有提及。反渗透专用阻垢剂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使得反渗透阻垢剂的研制者和生产者对其配方进行高度保密,不像锅炉水和循环冷却水工业用的阻垢剂那样有极高透明度,这也给反渗透专用阻垢剂的研究带来了困难,没有可借鉴的基础。   主要创新   阻垢剂本身(就锅炉水和循环冷却水工业来说)的发展经历了无机聚磷酸盐——有机磷酸(盐)——聚羧酸类——二元及三元含磷共聚物——二元及三元不含磷共聚物几个阶段,而无磷阻垢剂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低磷、无磷配方的迅速发展,低磷、无磷的绿色水处理剂已成为国内外水处理剂研制方面的热点课题。   为了使研制的反渗透专用阻垢剂符合当今的发展方向,对新型无磷、可生物降解的绿色环保型阻垢剂聚天冬氨酸(PASP)和聚氧琥珀酸(PESA)的合成进行了研究,并且药剂工业化生产。对其性能的研究表明能同时且有效地控制CaCO3、CaSO4、BaSO4、SrSO4CaF2、SiO2等垢,并且对钙离子浓度、碱   度、氧化性杀菌剂二氧化氯及铁、锰等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将PESA、PASP与其它阻垢剂进行复配,研制出针对不同水质条件的系列反渗透专用阻垢剂TJRO101、TJRO102、TJRO103,它们能在大范围的给水pH范围内使用,与酸相比没有腐蚀性,而且操作安全;与SHMP相比不易分解,储存期长。反渗透专用阻垢剂RO101、TJRO102、TJRO103符合绿色水处理剂的发展方向,属于低磷、无磷绿色环保配方;能同时且有效地控制阻止CaCO3、CaSO4、BaSO4、SrSO4、CaF2、SiO2等垢;并且与反渗透膜具有相容   性;功能要大大优于传统反渗透阻垢剂SHMP,接近甚至超过进口阻垢剂的功能(如美国LeeKing公司的PTP2000);且在价格上有竞争力。   市场前景   该项目的研究不仅可以填补我国反渗透专用药剂研究领域的空白,也可开拓我国对于反渗透专用药剂阻垢机理及表面化学的理论研究,还能完全取代进口药剂,因此该项目的成功完成对于我国反渗透专用药剂市场具有重大的科学技术意义。   如果反渗透专用药剂TJRO101、TJRO102、TJRO103能在市场上成功应用,不仅可以摆脱反渗透专用阻垢剂完全依赖国外市场,走国产化道路,开创一个新的产业。   反渗透技术广泛用于地面水的处理,从而生产高纯水及超纯水,但反渗透装置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水的浓缩,有一些难溶盐沉积在膜表面上,污染和损伤了膜,最终引起膜严重损害,降低膜使用寿命。因此为了防止膜的结垢,就需要对供水进行阻垢预处理。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