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胞反应上(CD4+),疫苗设计往往很少留意在消除肿瘤细胞和病原体上起重要作用的CD8+ T细胞。在T细胞应答病毒感染反应中,抗原呈递细胞摄入抗原蛋白,加工成小片断并呈递在细胞表面从而引发免疫应答反应。激活T细胞有两条通路,一是称为直接激活(direct priming,或者称为直接致敏),就是异源蛋白被抗原呈递细胞加工处理直接呈递到细胞表面;另一种交叉激活(cross priming,或者称为交叉致敏)则涉及对异源蛋白进行消化加工后通过转移蛋白再呈递到受体细胞表面。对直接激活的了解相对比交叉激活更多一点。交叉激活的原理据推测是由载体蛋白将感染病毒的多肽呈递到受体细胞表面。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中进一步研究了天花疫苗病毒和流感A病毒的交叉激活途径和工作原理。结果发现:原来假设的理论——供体细胞的蛋白酶体先消化抗原成为多肽后再转移到受体细胞表面——并非如此,实际上是完整的抗体蛋白经抗原呈递细胞呈递到受体细胞表面后再被降解。在先前的一个研究中小组成员发现通过直接激活途径呈递的蛋白片断寿命较短但是非常快速高效,而交叉激活由于需要经过转移到其他受体细胞而较慢,因而快速降解的蛋白就不能产生足够的多肽也就无法有效引发交叉激活反应。由于有些病毒只能通过交叉呈递抗原,所以制备疫苗时需要考虑激活T细胞的两种途径。疫苗中的抗原蛋白如果迅速降解,那只会引发一种T细胞激活途径。因此疫苗中的抗原蛋白应该包含能激活两种T细胞途径的两种蛋白,疫苗才更有效。2.反向疫苗学反向疫苗学(reverse vaccinology)中寻找新疫苗的方法与常规的方法不同,它越来越成为疫苗开发中重要的手段。用常规的疫苗开发方法,病原是在体外培养的,而对一些不能在体外培养的病原,这种方法就不奏效了。而反向疫苗学,可以利用正在快速增长的微生物基因组数据,鉴定出各种在病原表面表达的抗原蛋白,把这些蛋白作为重组疫苗的靶点。比方说,最早进行反向疫苗研究的是meningococcus B,一种细菌,脓血症的病原菌,不能在体外培养。用计算机可以分析meningococcus B的基因组,找到600个潜在的疫苗候补,将其中350个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然后将蛋白提纯用于免疫小鼠,其中找到29个蛋白能诱导小鼠产生抗体,从而达到预防免疫的作用。反向疫苗也有其不足的方面,它不能用于非蛋白的疫苗研究,比方说某些糖类分子作为疫苗的情况。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