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个讲究……”张幼怡笑了笑,“回到新疆上小学,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解放’。不过,讲礼貌的好习惯还是养成了。” 听她将小时候的事情娓娓道来,记者仿佛看到,从容淡定的张幼怡,就是在那时,已初长成。 这段生活经历养成了张幼怡的一种性格,没有过多的依赖,没有过多的矫揉,没有过多的浮躁…… 留学日本遭冷眼,她不卑不亢 上山下乡,返城考学,张幼怡一样也逃脱不了那个年代的集体命运。就这样,张幼怡从新疆医学院毕业后,留在附属医院心内科工作。后来,她又攻读了硕士、博士。 1990年,她的博士生导师汪师贞教授与日本大学联合招生,张幼怡被派到日本留学,并参与中日双方承担的课题研究。她的日本导师是有名的心脏医生———小泽友纪雄。 日本人的“玩命”给张幼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都是临床医生,每天要治疗大量的病人,几乎没有时间做科研。但是,中午和晚上,你却可以看到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她说,日本人抢时间做科研,临床与科研的结合,让课题的数据来源更具说服力。“他们的工作态度除了‘严谨’,还是‘严谨’。” 如果说这种氛围给了张幼怡一种压力,那另一种氛围则直接催生了一种动力。 某些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人的科学素质比不上他们,所以处处给刚到日本的张幼怡难堪。 “不卑不亢,勤奋严谨,是保持尊严的最佳方式。” 两年后,张幼怡出色的科研成绩,让曾经瞧不起她的日本人刮目相看。 师承院士韩启德,她无欲无求 采访中,张幼怡总是提到韩启德,她的恩师。 韩启德是我国著名的病理生理学专家,在业界享有颇高的声望。他在国际上首先证实a1-肾上腺素受体(a1-AR)包含a1A与a1B两种亚型的假说,揭示了多种亚型a1-AR在心血管同时存在的生理与病理生理意义。 张幼怡说:“我很幸运,从日本回来后,师从韩启德,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做博士后。” 韩启德先生对这个博士后学生很满意,并为张幼怡做了一系列规划。其中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再次送张幼怡出国留学。 这一次仍然是两年,目的地,是美国爱默瑞大学药理系。 从1999年大年初二离开祖国,到2001年春节刚过回到北京,整整两年,张幼怡人还是那个人,但科研思维却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 美国之行,让张幼怡接受了另外一种科学精神的熏陶,那就是宽容与自由。 韩启德的用意也在于此,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研思路,对回国主持课题大有裨益。 美国的科研项目不规定必须做什么、怎么做,全凭自己的兴趣,找自己的方向,也不会过于频繁地评价和奖励其科研成果,更不至催生大起大落的浮躁心态。 张幼怡熟悉这种氛围,“韩老师经常对我说,搞科研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想法,越是想追求名或利,就越是得不到,反而会深陷其中。” 她感谢韩启德,就是这种务实的风格,让她一步一个脚窝儿地走了过来。“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无欲则刚;追求真理的过程,一定要单纯一些、再单纯一些。” 海量信息织网络,她耐得寂寞 韩启德为爱徒做的第二步规划是亲自带队伍做课题。 回国后的张幼怡,各方面都成熟起来。2001年,她接过了老师一直想要完成的课题———肾上腺素受体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研究。 韩启德院士曾提出了一系列假说,其中有一个方向,就是要用复杂系统方法,研究“肾上腺素受体及其信号分子在心血管系统的调控网络”。 张幼怡的目标,是研究肾上腺素受体在细胞内的转运和心血管再塑时肾上腺素受体的调控整合网络。 通俗地讲,就是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采用药理学、生理学、病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多种亚型肾上腺素受体在心血管共存的生理与病理意义。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每天面临的都是海量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而要将这些信息编织成一个网络,来说明心血管疾病发病的机制,则是更为浩瀚的工程。 不仅如此,除了用复杂系统生物学思想对生命体进行综合研究,张幼怡的课题组还研究单个受体分子在活细胞中转运方式,这是更为微观的角度,同样是要探究生命活动的规律。 “如此设计课题,是用韩老师的先进理念来指导科学研究。”她说,但高瞻远瞩的课题目标,并不一定在最初阶段就能出成绩,有时反而会显得“不入流”。 在项目进行中,很难发表成型的论文,这给张幼怡的课题组带来不小的挑战。“课题进度要3个月一汇报、半年一总结,专家组评估时要论文,医院年终考核也要论文,压力确实很大。” 博士生没有规定的论文数量,就不能毕业。 “都是些男孩子,却也难为得直掉眼泪。我这个做导师的除了默默承担压力外,就只能给他们鼓劲打气了,不管怎样,还要继续保持革命斗志。”张幼怡笑了笑,举重若轻,“实际上,做科研首先就要耐得住寂寞。” 好在张幼怡及时调整了科研策略,将新的研究方法和传统的经典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既保证了大方向不变,又能发表一些必要的论文。 课题组又活了起来…… 学术成就获认可,她泰然自若 不管冷板凳坐了多久,也不管咽下了多少苦辣酸甜,张幼怡都将其看作天边的一抹浮云,挥一挥手,不留下痕迹。 7月,第五届国际病理生理学大会上,韩启德、张幼怡师徒二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在随后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药理学大会上,他们的学术报告再次受到了与会者的关注。 他们近年来建立了基因芯片检测平台和酵母双杂交方法,采用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技术,主要研究了不同心肌重塑状态下基因表达谱的特征性改变,以及药物干预引起的相应变化,同时对基因群进行了初步的表达行为聚类分析和相互关系网络结构分析。 张幼怡课题组还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发现新的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的调节蛋白。 “能取得这些成果,除了韩启德老师的眼光和执著,还有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课题组宽容失败、崇尚合作。”她理性地总结道。 就在最近,课题组在美国药理学会的《分子药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份杂志是药理学界的No.1。 有如水到渠成,张幼怡和她领导的课题组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其带有哲学思想的研究方法,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十五届国际药理学大会上,业内公认的学术杂志FEBSJURNAL(《欧洲生物化学联盟》杂志)的编辑,向与会科学家介绍了一篇论文,论文的“下载率”排名第一。 专业人士说,这应该是一个范本,论文的责任作者,是张幼怡。 ■人物档案 张幼怡,现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受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病理生理学会秘书长。 获国家教委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完-);作为项目主持者或主要完成者,先后承担十余项各级科学基金课题。发表科研论文一百一十篇。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十八篇,以责任作者发表论文三十八篇,其中SCI收录四十六篇,参与编写《动态心电图》《分子核医学》和《受体信号转导系统与疾病》著作。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