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考场”设在塑料大棚内,中线上是一排灌溉系统。和这条直线相垂直,各种类的“候选考生”依次平行种植在灌溉系统两侧,并通过在土壤里填充多层大小不等的沙石来控制水的渗透程度。当灌溉系统开始工作时,水分就会沿着“考场”中线向四周扩散,并随之递减,确保了“考生”在其他因素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水分供给有所差异。在同一平行线上生长的水稻,如果远离中线还能长得很好,就可以证明它基本上具有良好的抗旱性。 选出了抗旱“尖子生”,后面的工序相对简单。罗利军介绍,这些具有抗旱资源的水稻,今后将主要用于两方面研究。一方面是通过常规育种或杂交育种,培育出产量高、米质好而且节水抗旱的新品种。另一方面,专家运用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等方法,发掘这些水稻中与抗旱性有关的功能基因,最终实现人为控制水稻的抗旱基因。 目前,通过常规技术育成的“尖子生”后代———“中旱3号”、“沪旱3号”和“沪旱7号”节水抗旱稻在上海嘉定、青浦、崇明等地已进行示范种植。以“沪旱7号”为例,它比传统水稻节水50%,产量可达每亩400公斤以上。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