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过在测序凝胶上电泳条带的比较筛选出不同的表达的基因,并回收这些DNA片段,经扩增后作为探针,在c DNA或基因组DNA库中扫描找到相关基因。原则上如果选用不同的引物组合,这个方法可以检测到细胞中约15000种不同基因的表达情况, 这就给出了一个类似于蛋双向电泳的指纹图谱,基因表达的不同马上就可以知道,并因此分离到该基因。 由于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于PCR技术,所以选择合知的引物是这一方法成功的关链。用于逆转录合成单链cDNA和PCR扩增的3引物设计得益于许多真m RNA共有的polyA尾巴,所以oligo dT作引物就可锚定在polyA上。 加之又在引物的3端加了两个碱基,它们将随机地与mRNA的polyA上游两个碱基配对,由于这两个碱基有12种不同的组合,从而将有的mRNA分成12个组。 这样就减少了每次分析的mRNA数量,提高了分辨率。后来这一引物的设计又得到了改进, 将倒数第二个碱基改成了一个简并碱基,从而将3引物的数量减少到4个, 分别是5T12NA3、512NG3、5T12NT3和512NC3(其中N是d A、dG或dC),这样就将所有mRNA分成了4组, 这一改进既减少了引物的用量和需要分析的次数,又保证了足以灵敏地检测到所有可能的表达产物。 在获得cDNA以后进行的PCR扩增中,5所用的引物是一组随机引物,引物的选择关键在于它们的长度。理论上这个长度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和m RNA有合适的配对效率,其次则是必须符合PCR引物的要求。从为了获得较高的配对概率来讲,这个引物应足够短,以具有更高的灵敏度,6到7个碱基被认为是合适的长度。但是很明显,这样一个引物用于PCR扩增是太短的,虽说在用PCR研究 DNA多态性的实验中,8 ̄10个碱基长的引物也被应用,但一般PCR所用的上物往往有20个碱基或更长。经过选择不同长度引物是适宜的,下表是实验的结果:━━━━━━━━━━━━━━━━━━━━━━━━━━━━━━━━随相引物的长度 配对几率 陈列的mRNA数(个)━──────────(碱基数) (千碱基/配对位点) 理论值 实际结果────────────────────────────────6 4 150 07 16 38 08 65 10 09 262 2 20 ̄8010 1049 <1 50 ̄100━━━━━━━━━━━━━━━━━━━━━━━━━━━━━━━━ 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结果和理论值有很大的差别。其原因可能是短的引物虽然具有较启的配对几率,却困为退火温度太低而使实际扩增数降低。相反地,10个碱基的引物具有足够高的退火温度,其实际扩增出来的数目出人意料地高,可能是因为PCR开始几轮,相物和mRNA配对时,5端是松散的,使得实际配对的碱基数少于10,所以大大地增加了配对的几率。这一设想可通过只改变5 端的碱基会得到同样的扩增结果来证明10个碱基长度的这些引物,扩增出来的条带的长度一般为100 ̄500个碱基,更适合于后来的凝胶电泳分析。从概率上来讲,在500 个碱基长的序列中存在任何一个这样的引物序列的几率是0.05,所以,有20个这样的引物就可以覆盖所有的mRNA顺序。 当然这里的PCR条件和一般的反应条件有所不同,同时要用35S的dATP或dCTP标记,以便在电泳后进行放射自显影检测。 mRNA的扩增产物可以在4%和DNA测序胶上电泳,然后作放射自显影。如果将不同的细胞可不同条件下处理过细胞的扩增产物并排走一起,我们就很容易辨别出它们的表达差异。而且,这些条带可发言人人凝胶中回收,经第二轮PCR特异性扩增后获得卟够的量,用于制成相应的探针,来找出未知的差异表达的基因。 由此可见,这一方法可以替代80年代就已发展起来的差减基因克隆的方法。那么,它和差减法相比有什么优点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简单易行:这一方法主要依靠的技术只有两种,PCR的DNA测序凝胶电泳,而这两种方法都是非常成熟的。 2.灵敏度高:用这种mRNA差别显示技术,只需要20μg的mRNA, 而差减法则需要至少200μg的mRNA或细胞总RNA。 3.重复性好:90% ̄95%的mRNA可以被重复显示。 4.多能性:一次实验可以比较很多个不同的种类,而且它可以进行细胞间的双向比较,所以不仅能显示例如癌基因的表达,而且可以检测到诸如抑癌基因一类基因的表达。 5.快速:应用这一方法,两天之内可以检到mRNA的差异, 从重新扩增到Northern杂交一般只需一周的时间。而且,这一方法从头至尾, 我们都可以监测它的进行情况,而不象其它方法那样要到最后才能知道系统是否工作。 正是这些显著的优点,使得这一方法得到了格外的重视,在很多场合加以应用。首先是用来快速分析细胞在不同条件下基因的表达差异,其次是用于快速克隆有表达差异的基因。这里最典型的例子是肿瘤细胞和下沉细胞的表达差异的研究,如α-integrin从乳腺癌细胞中的克隆即是用了这一方法。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动用它,这一方法在细胞内信号传导、细胞周期调控和发育等方面的研究中也将是非常有应用前途的。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