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1.生命的蛋白质起源说和核酸起源说(1)蛋白质起源说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S.福克斯(S.W.Fox)等基本继承了奥巴林的路线,强调了蛋白质在生命起源中的关键作用。他们用干燥的氨基酸粉末混合加热后在水中形成“类蛋白微球体”(proteinoid),并把它看作是原细胞的模型。这一假设被称为微球体学说(microshere theory)。这种实验室模拟出来的“原细胞”具有膜的边界,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能增大体积(生长),并能出芽、分裂(繁殖),体现出某些生命的特征。90年代,中国生物学家赵玉芬研究发现,氨基酸在磷酸化以后分子的性质变得异常活跃,可以自身聚合成肽、成酯及进行其他多种生物化学反应。这一发现无疑有利于生命的蛋白质起源说。 (2)核酸起源说 早在20世纪20年代,遗传学家谬勒(H.S.Muller)就曾提出过“裸基因说”(naked gene theory),认为生命的发生应是从基因开始的。到80年代,美国T.Cech研究原生动物发现,四膜虫的前体rRNA分子切下的内含子具有酶的活性,它能使单体核苷酸聚合而成多聚核苷酸,又能将多聚核苷酸加工切成不同长度的片段,而它本身却保持不变。RNA酶活性的发现以及RNA具有可能成为D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