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琼脂糖凝胶技术
  • DNA提取技术
  • DNA分子遗传标记鉴定
  • 理化鉴定
  • 各类药材的显微观察要点
  • 显微鉴定的方法
  • 显微鉴定的内容
  • 显微鉴定
  • 各类药材的性状鉴别要
  • 生药鉴定常用的DNA分子标记方法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生命科学

    性状鉴定的内容

    甚至引起内在质量的变化。如黄芩主要含黄芩苷、汉黄芩苷等,如保管或加工不当,黄芩苷在黄芩酶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醛酸与黄芩素,黄芩素具 3 个邻位酚羟基,易氧化成醌类而显绿色,故黄芩变绿后质量降低。 4. 表面 (surface)   指药材的表面所能看到的特征,如光滑、粗糙、皱纹、皮孔或毛茸及其它附属物等,皮类生药的表面特征包括外表面和内表面,叶类生药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 5. 质地 (texture)   指折试药材所感知的特征,一般用软硬、坚韧、疏松、致密、粘性或粉性、轻重、油润、绵性、角质、柴性等术语形容。描述及折试时,需用未经处理的干燥药材,并要注意药用部位或加工方法不同的药材质地。如盐附子易吸潮变软,黑顺片则质硬而脆;含淀粉多的生药,经蒸煮加工干燥后,会因淀粉糊化而变得质地坚实。在经验鉴别中,用于形容生药质地的术语很多,如质轻而松、断面多裂隙,谓之 “ 松泡 ” ,如南沙参;生药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谓之 “ 粉性 ” ,如山药;质地柔软,含油而润泽,谓之 “ 油润 ” ,如当归;质地坚硬,断面半透明状或有光泽,谓之 “ 角质 ” ,如郁金等。 6. 断面 (fracture)  包括自然折断面和用刀横切(或削)的平面。   折断面主要观察和描述折断时的现象,如易折断或不易折断,有无粉尘散落、响声等;折断时的断面特征,如平坦、纤维性、刺状、颗粒性、裂片状、胶丝状,是否可以层层剥离等。对于根及根茎、茎和皮类生药的鉴别,折断面观察很重要。如茅苍术易折断,断面放置能 “ 起霜 ” (析出白毛状结晶),白术不易折断,断面放置不 “ 起霜 ” ;甘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淀粉);杜仲折断时有胶丝相连;黄柏折断面,呈纤维性;苦楝皮的折断面,裂片状分层;厚朴折断面可见亮星。   横切(削)面,注意观察皮部与木部的比例、维管束的排列方式、射线的分布、油点的多少等。常用的术语有 “ 菊花心 ” ,如黄芪等; “ 车轮纹 ” ,如粉防己等; “ 朱砂点 ” ,如茅苍术等; “ 星点 ” ,如大黄等; “ 云锦纹 ” ,如何首乌等; “ 罗盘纹 ” ,如商陆等。 7. 气 (odour)   指药材具有的特殊气,是用嗅法识别药材。一般直接嗅闻干燥的药材,也可在折断、破碎或揉搓时进行,必要时可用热水湿润后检查。药材的气是由于生药中含有挥发性物质的缘故,有些药材的气十分特殊,可作为鉴别该生药主要依据之一,如檀香具有其固有的特异芳香气,阿魏具强烈的蒜样臭气,白鲜皮有似羊膻气等。 8. 味 (taste)   味是用味觉来识别药材,又称尝法。检查味感时,可取少量直接口尝,或加开水浸泡后尝浸泡液。有毒的药材如需尝味时,应注意防止中毒。尝味时应注意,由于舌尖部对甜味敏感,近舌根部对苦味敏感,所以口尝时要取少量代表性的生药在口里咀嚼约 1 分钟,使舌头的各部分都接触到药液。另外尝药时还要注意取样的代表性,因为生药的各部分味感可能不同,如果实的果皮与种子,树皮的外侧和内侧,根的皮部和木部等。生药的味与其含有的成分有关,每种生药的味感是比较固定的,生药的味感也是衡量生药品质的标准之一,如乌梅、木瓜、山楂均以味酸为好;黄连、黄柏以味越苦越好;甘草、党参以味甜为好等,生药的味感与生药所含成分及含量有密切关系。若生药的味感改变,就要考虑其品种或质量是否有问题。 9. 水试 (water-based test)   水试法是利用生药在水中或遇水发生沉浮、溶解、颜色变化、透明度、膨胀性、旋转性、粘性、酸碱变化等特殊现象进行鉴别生药的一种方法。如西红花加水浸泡后,水液染成金-,其花色不褪;秦皮水浸,浸出液在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葶苈子、车前子等加水浸泡,则种子变粘滑,且体积膨胀;熊胆粉末投入清水杯中,即在水面旋转并呈-线状下沉而不扩散。这些现象常与生药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或组织构造有关。 10. 火试 (fire-based test)   火试指用火烧、煅药材,观察所产生的现象,以鉴别药材。有些生药用火烧,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烟雾、闪光和响声等现象,作为鉴别手段之一。如降香微有香气,点燃则香气浓烈,有油流出,烧后留有白灰;麝香少许用火烧时有轻微爆鸣声,起油点,似烧毛发但无臭气,灰为白色;海金沙易点燃而产生爆鸣声及闪光,而松花粉及蒲黄无此现象,可资鉴别。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